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纪录片会议上的几句闲言碎语

(2009-04-30 09:22:16)
标签:

文化

 么多年,参加了无数次关于纪录片的聚会,一般很少发言,一方面是自巳国语不行,另一方面是无话可说。另外,这么多年,参加了无数次关于纪录片的聚会,我也很少听发言,一般是打瞌睡。原因是这类会议几十年如一日,发言的总是几个老人,讲的还是那几句老话,没有什么可听。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纪录片人想的都是让领导能掏钱的题材,或者是领导想掏钱的题材,盼的都是三十年大庆、六十年大典,或者是百年诞辰。然后,领上一笔经费,痛痛快快的渲泄了一番自我后,在无数次艰难的审片后播出,报完账,睡几天,再想下一单。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的作品是不会有很多的受众,也很难有高收视。大多数节目除了能在今天这样的会上津津东道的谈论得失外,在社会上是不会有很大的反响。而造成这种局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纪录片生产枯萎,纪录人才闲散“低收视”、“亏本”、“困惑”成为了描述我们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关键词。

 但是,在我们对纪录片前景发生困惑的时侯,我们也发现,纪录片在我国的生存方式有了一些变化。

我所供职的湖南广电旗下的都市频道,有一个栏目叫《寻情记》,是一个社会类情感栏目。2005年开播后,该栏目就定位于即时真实事件纪录的基础上,由于节目即有鲜明的纪实片特征,又与社会产生强烈互动,从而引起受众的跟综关注,收视一直保持稳步上涨趋势。该栏目刚开播时,在省内两市场只有4%左右的份额,但现在份额巳达到了10%左右,广告收入也年年超过千万,高达到1600万。这对于电视剧竞争激烈的晚间8点档,一个地面频道的栏目有这样高而稳定的收视和收入,充份说明纪录片在我国电视节目市场中是大有前景的,主要是我们纪录片人如何去应对市场的变局。

 前两天,我在央视一套晚间10点档也发现了一个疑似纪录片的栏目,叫《今天故事汇》,它实际上就是将一个纪录片由主持人串讲。我看的那期是关于泰山的,是一个典型的文化风情纪录片。我也特意调看了该拦目的收视份额,在全国曾最高达到了3.95%,同时段位居第一,这对于纪录片来说,已是不错的收视表现了。

 以上例子我要说明的是,对于纪录片的认识,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和多元的眼光去审视,这样,我们才会与时俱进,找到我们的市场,我们的方向。 怨天、怨地、怨人,都不是解决正确对待中国纪录片挑战和机遇的正确姿态。

 这些年来,我们湖南广电对纪录片也很关注,也不断的生产了一些大型纪录片,如文献片《毛泽东与湖南》、《红二、六军团会师纪事》等,理论片《小平十章》、《世纪宣言》、《走向和谐》等。

 但是,对于纪录片关注的真正的大动作是2008年成立了金鹰纪实频道,它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省级纪录片频道之一。

 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于 2008312日开播,定位为专业化的纪录片频道,也是湖南广电旗下一个以中高端定位的省级开路电视频道。一年多来,该频道推出了《故事湖南》等一批自办栏目,体现了湖南广电从被动到主动、从偶然到必然的战略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媒体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媒体集团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下面,我想运用一批数据来描述一下开播刚刚一年金鹰纪实频道。

 据数据显示,一年多来,金鹰纪实频道在长沙市场的受众忠实度在不断上涨,如开播时频道忠实度仅为9.8%,之后这一指标直线上涨,至今年2月已达到16.7%,涨幅为71%。有专家指出:实度指标的上涨才是一个电视频道最具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同时,湖南广电所属的10个电视频道中,金鹰纪实频道更受到的“三高人群”的青睐(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业)。如在大学以上学历观众的比例,金鹰纪实频道在湖南收视市场的集中度高达244.7%。另外,在受众职业方面,金鹰纪实频道在高职位的干部、管理人员的比例最高,如在湖南收视市场,上述受众的集中度达到418.1%;在收入方面,金鹰纪实频道在2900元以上观众的比重明显领先,其中3200元以上人群的集中度达758.5,有的栏目还高达994%

 为了使纪录片生产成为湖南广电的先锋产品,目前湖南广电在纪录片生产方面拟实行以下三项举措。

 1、组建一个从金鹰纪实频道为平台的纪录片生产机构。

 2、筹集一笔以湖南广电集团为龙头的纪录片生产基金。

 3、聚集一批以全国广电行业为范围的纪录片人才团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年享受弧独
后一篇:关注文化产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