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江原来离我好近

(2007-10-05 12:36:11)
标签:

人文/历史

 

    这是一个中秋前的雨夜,《印象湘江·诗歌朗诵会》在湘江上的一艘大船上举行,主持人是湖南卫视的王燕。

    会上,有许多名人和好诗,都是放歌湘江的,而且朗诵者大都是美女。

    尽管这许多朗诵的人和作诗的人不是原生湘江河边,大多数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但他(她)们的激情,他(她)们的话题让我惊醒,好象是一场半个世纪才醒的梦。

    这晚,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湘江离我好近,而这时半个世纪的光阴己经过去。

    说实话,我是出生在湘江河边,出生地是长沙北门的西斋巷,离河边最多一公里。而后来我家搬至城南的西文庙坪,离江岸仅仅只有数百米,与新建的杜甫江阁隔街相望。

    但是,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有许许多多童时的印象,而湘江一直未能成为往事记忆中的“主旋律”。今夜,尽管诗台上的朗诵人还在尽情的抒发,我却独自开始了一生中第一次对湘江的认真记忆。

    也许是我的祖辈忌水,从小家里极少有机会让我走近江边。记忆中,只有当在南县工作的姨父午夜乘船回家时,睡梦中隐约听到外婆问到“船才到吗”,这时我才感受到还有条大江流淌在我的身旁。

    从小学到中学,我虽然课余听得同学最多的一句吆喝是“到湘江游泳去”,而回家听到父母最多的警句却是“不准去游泳”,因此,我至今还是“称砣”一名。后来,在一次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中,我居然成功的横渡了一次湘江,身份是“衣物运送员”。可是,我也为这项神圣的工作花出了代价,渡江前夜,我被同学们要在渡江时把我从运衣船上拉下水的“恐吓”中,闹了一个彻夜无眠。

    七十年代,湘江上没有桥,去河西要坐轮渡。后来,市里要在湘江建桥,举城欢腾,上级发动全市居民去建桥工地做义工。当时我刚进高中,也去挑了一天石头,不觉得太累,只是一位同学带的午餐特别好吃,尤其是他妈妈做的那盘炒墨鱼,让我记忆到如今。

    今天的湘江己没有了轮渡。朗诵会上,一位来自交通建设部门的诗人在接受主持人访问时宣布,今天的长沙湘江河上己有了八座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不过,我以为,今天的湘江绝不是因有八座桥而闻名,而是那条贯穿北南的沿江风光带让长沙增色。记得前年旅美老友谭盾和李自健同时回到长沙,我们三人相邀夜走湘江沿江风光带,数里长堤,美景篇篇,令两位“老美”激情无比,声声赞美此处是全球第一,并频频发誓,要在湘江边购房定居。

    我对湘江的回忆, 印象较深的恐怕也就这么点点滴滴。

    我素来以为,一个城市的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流动的灵魂,它的运动造就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前程。所以,我每到一个城市,总是要问清这个城市的河流,城市的水名。而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为什么我对自己母亲河却那么的无意,对生养我的湘江却那么的无心。

    这诗歌会,竟撩动了我对湘江的反思和恋心,原来湘江离我好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