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视剧为何供大于求

(2007-09-08 23:59:56)
标签:

知识/探索

 

    近来中国电视界抱怨太多,其中抱怨之一的是电视剧供大于求。

这些怨言大都来自于一些电视剧的投资人、制作人和一些好事的文人学者。

    综合归纳,其怨言主要为,“2006年国产电视剧产量达到1·3万集,今年产量更接近1.7万集,而每年在电视台能露脸的只有7000集,而且仅有25%的电视剧能以正常价格出售,这意味着每年约有一半的新剧找不到市场,而观众又抱怨看不到新剧。一边是无片可看,一边那么多电视剧被冷落。”

    我虽然无法证实以上数据的真实,但我也确信有许多新剧的确找不到买家。

    然而,我也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电视剧的产量仍然一年比一年增加,制作公司仍尤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而且,编剧、导演、演员的出场费一天比一天上涨,个个喜笑颜开,他们无怨言。

    但是,理性审视我国目前的电视剧市场,的确有些异常表现。

    其一,媒体谨慎购片。

    由于我国的电视媒体实行的是国家所有,企业运作的模式,市场化对电视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许多电视频道资金紧张,经营紧张,以至无钱购剧已是事实。特别是今年以来,许多地面频道广告经营和收视市场全面下滑, 导致媒体的购买态度越来越谨慎。因此,无论市场上有多少剧,有限的购买能力仍使许多电视媒体望剧兴叹。

    也正是由于电视媒体的这种资金现状,因此,除少数大台偶而走走独播剧路线外,许多卫星频道都己倾向联合购片。而且,大部份媒体纷纷把已播剧的市场份额作为自己购剧的标准,因而出现了一台播好了,十台跟着来,常有一剧在全国多台同时登陆的壮观场面,如《新结婚时代》就先后在全国40多个频道播出。

    其二, 精品剧目缺位。

    说实话,当今电视剧的精品标准很难界定。如果全面评价,精品剧的标准应该是主题意义好,艺术质量高,观众市场广这三项指标,但要全面达到这些指标的确有点困难。

    现在电视行业是热门,但也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全民“触电”已是事实。不少企业家、商人纷纷干起了投资人,还有不少制片人、演员、摄影甚至行政官员和商人在一夜之间变成总导演。面对电视剧的这种创作局面,又怎么能有利于生产更好的精品呢。好在人们的欣赏态度由于目前社会人文环境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对精品标准有所模糊,才没有产生过高的社会呼声。但是,随着新世纪文化环境的日益成熟,电视人还是应对自巳的社会、自己的民族的文化提升负起责任。

    其三,市场风险多变。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风险大,这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也处于转型期,对电视的欣赏趣向的变数也随之增大。如2004年全国收视较好的电视剧是《婆婆》、《大姐》等家庭亲情剧;2005年全国收视最好的却是战争题材的《亮剑》;而2006年却是乡村题材大出风头,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乡村爱情》、《都市外乡人》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电视剧投资人和制片人对电视剧生产市场的准确评估。

    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南北生活差异和文化差异较大,各地电视剧市场营销的差异性也明显。如椐AGB尼尔森2005年对北京等11个大型城市人员测量仪收视率监测数据显示,成都是全国电视剧播出量最大的城市,达到185500集,其次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达到了180000集,而南京、福州、天津播出量较少,如南京只有111491集,只有成都的60%。

   综观以上因素,电视剧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是电视剧的社会生产机制和电视媒体经营现状以及观众市场的客观变化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两点要尤为注意。

    其一,对于电视剧的投资人来说,要对目前电视剧市场有个科学和清醒的判断,虽然目前电视剧在电视媒体的播出比重是最大的,约占25%--45%,但盲目投资和超负荷投资会给自身带来损失。

    其二,对于电视剧的制作人(公司)来说,既要有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但更要有精品意识,因为质量是生命。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如果制作人有部好剧,就会受到媒体的追捧,而制作人有部烂剧,在媒体往往是冷脸相迎。

    因此,对于我国电视剧供大于求的现象,我们所有人都要从市场的角度去反思,才会有正确的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河水不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