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头 )
( 解说·城堡外景 )
美国洛杉矶蒙罗维亚市东面的一个山头上,静静地俯卧着一座城堡式的艺术建筑,这就是华人画家李自健远在美国的家。
常言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李自健走出国门将近二十年,
这湖南人冲动与思考、热烈与温情的秉性丝毫没有消退,反而在这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眼下这雄威的城堡证明了李自健对自己事业与艺术的信心。
( 音乐与城堡 )
( 解说·李坐在画厅)
今天的城堡,
是昨天的故事。人一生的作为,留下得太多的是回忆,人最大的财富不会是金钱,而是自己的过去。
独自坐在这城堡里,李自健最大的幸福就是细细品味这幅名叫《孕》的作品给他带来的一个个幸运的故事。
( 音乐与《孕》)
( 李自健讲话 )
那是在1987年的时候,来美国之前,当时我太太第一次怀孕,我就给她画肖像画,我就看着她那样子虽然比平常,但在我眼里是比平常还更美了。大着个肚子,坐在那里思索,那种沉默,那种感觉,那种既期待,又担忧,有点喜悦,那种感觉我就想用一幅作品给她画出来,于是我对着她进行写生,画了几天,这张画画成了。
当时, 正好全国要举行中国首届油画大展,这张画就被选送上海进行展览,
在展览会上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和赞美。这张画后来就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当时我正好是想到美国去进行留学,当然是自费留学,就是苦苦找不到经济担保人,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香港的商人他来到长沙,他通过一个人的介绍认识到我,我就送给他一套明信片,他一看到,哎呀,你这个画,画得很好,他说尤其看到这个封面,就是我画我太太那张《孕》的肖像,感到我有很强的功力。他觉得我应该到国外去进行一些深造,也希望能成全我。于是,他就给我做了这个担保。我也给他画了一张肖像,回敬他,我也不需要他任何的报酬。那么,这张画在这一次重要的关头,给我帮了一个大忙,我带了他的担保书,也带了那个波士顿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去签证。
当时,我没有托福成绩去签证是很困难的,到领事馆的时候,排了很长的队,大家就在议论,不要碰到那个大胡子,碰到大胡子就肯定没希望了。我就在祈祷,不要让我碰到他,好不容易排到面前,迎面一看那个窗口里面,正是那个大胡子,把我脚都吓得发软了。我想完了,这下肯定签不到了。我也只好把我的东西往里面一递,他拿了那个东西以后,他眼睛一亮,他看了我明信片封面,问这是你的作品吗?我说,是的。这是谁呀?我说画的是我太太。哎呀,画得太好了。他然后马上把他那些同伴们,也就是签证官们,快过来看看。这时候,我就想应该好事就会有了。结果,他真的就过去拿了一张黄条,就给我签了,一签了,我出去就欢天喜地,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
( 解说·《母女》系列 )
李自健的绘画,不论是对社会的描写或是家庭生活的表现,都能巧妙地唤起一股庞大动人的力量,传送着超越他绘画与主题的深层意义。正如古往今来所有真诚的艺术,李自健的绘画作品中的主题,往往只是隐藏在画面背后更深更远意义的象征,那也正是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与咀嚼的。由画家倾力灌注的那独特风格与诚挚的诉求,隐藏了超越画面之上的深层意义。
画如其人,李自健作人与作画一样,真是他的本质;他把艺术的写真与心品的写真挽结在一起,把人性与爱挽结在一起,形成了艺术家鲜活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李自健所描绘的各种题材与内容中,全都围绕在
“人性与爱”主题的圆心旋转,同时“人性与爱”也像一缕主轴贯穿着,同样也传达着画家所有作品的中心信息。
(李自健讲话)
我第一次出国,又没有经验,一到了机场以后,又发现行李居然没有了。什么人的东西都有,就是我没有行李。哎呀,我急呀,不但是我的入学通知书没有,连钱也没有,这个到是不要紧,连我的这张画也不见了。我真的很伤心,我也没时间给她再画了,也不可能找,也找不到了。我每天都在担忧,都在祈祷,希望它能够来到我的身边来,能重新找到就太好了。
一个星期过去以后,结果那张画,连同那只箱,居然又奇迹般的又从飞机场送来给我了。你看巧不巧,就这么一个过程,我决觉得这张画就神了,我觉得太好了,它会给我带来好运的。于是,我就把这张画装上一个框,挂在我的那个简陋的房间的墙上。每天都看着它,想到我的亲人,想着我的太太生下来的那个女儿,想着我家乡的那些亲人,渡过了我最初那些艰难的日子。
( 解说·李在摇床上看书 )
李自健所要传达的艺术理念,具备了包容与永恒的特质,使得他的艺术表现,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自古典时期以来的艺术家一起弹奏着恒古以来动人的和弦。更贴切地说,李自健的绘画技巧深受古典传统,特别是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同时期艺术的影响。
( 音乐与《乡村孩童》系列
)
( 李自健讲话 )
当时,我要进语言学校,而那个语言学校要很高的收费,我就只好转到一个便宜的语言学校。但这个学校是不能给我们这种基础这么差的学生进去的,它只给移民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后来,我就想试试看吧,于是又带着我的这些作为礼物的明信片把它送去。好,那里边办公室出来一个小姐,正好她也大着肚子,我看也有几个月了,快要生了。慢慢地走过来以后,我一看,这次说不定又有机会了。我一把它递过去,她的眼睛又是一亮。哎呀,你这是画的谁呀?我说是我的太太。哎呀,你把这个孕妇画得这么美啊。我们都觉得我们很丑啊,在你这个画家的笔下这么美啊。那我要给你特别照顾,让你进来网开一面,让我特别的进了这个伊文斯学校。哎呀,我觉得真是太高兴了,
因为我能够进这个学校的话, 收费又低,
离我住的这个房子也仅仅是2分钟的走路,我又不要汽车,很轻松了。
这个时侯,我一边开始画画,一边开始做一些工,维持这种生活和学习。我当时最大的一个理想就是,能在美国不停下画笔。我当时也没想到将来要有很大的房子,什么事业,我只要不停下画笔就很好。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期待能够在画画的方面,能够打开一个局面,但找不到机会。
一次,一个朋友就请我去吃饭,他说台湾有一个歌星朋友也来,叫做鲍力。那一天我就去了,也带上这个礼物。我一带去以后,没想到这个歌星朋友又被我的画打动了。他说,你呀,画得这么好,我们台湾都很少见到。你这个画使我感动,写实的能力很强。你给我画张肖像好不好?我就跟他画。
第二天到我家里,我就给他画了一整天。画了他很像,他说你机会来了,我明天有一个我个人的演唱会,我把你带到演唱会上,都是一些有钱人,律师呀,建筑商呀,什么房地产,医生呀,他们一定会喜欢你的画。第二天我去了,穿着我那件破旧的西装,一本正经地站在那个台上。演到高潮的时候,他就说,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个大陆来的画家,青年画家,你看,他的作品。他就把我的画,他的那个像一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都围过拢来一看,哎呀!真的很像呀。你们再看看,他画的他太太有多像,有多好。我一把我的那个画一打开,给大家侧过来一看。哎呀,真的啊!你的太太画得这么美啊!他们的那些夫人都要画肖像,他们觉得都想画得很美嘛,所以大家都给我递名片,所以这一下,我就一下画不完了。
(解说·李作画《老人》)
李自健倾向于直接传输他所见所感,而非单纯地只是绘画技巧优美的呈现。在李自健的作品中,不仅显示出一位训练有素的艺术家绝妙而且纯熟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展示出他敏锐的感性和创造力。
李自健对于视觉形式与风格的选择,显示出他所要传达的世界性特色,正如中国谚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李自健以他的绘画技巧,向不同国度的人们宣示着宇宙的真理。尽管现代绘画的潮流有与忠实叙述性的视觉表现分离的倾向,李自健仍然坚定地忽视这瞬息万变的抽象与反启蒙主义的潮流,而遵循他自己的美学。
( 李沉思与《少女 》系列 )
西方不少评论家认为,李自健已经掌握了光影在绘画中立体表现的技巧,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他与生俱来对于掌握色彩与体积的天份。但是,李自健的目标并不是在于表现他的绘画技巧,他的作品也不像许多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一样,是任由作品反映它们自我的美学本质。在李自健的画布中所显现的,是一种直接叙述的风格,陈述着作品与周围世界与观赏者的关系。李自健的艺术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全体人类’的真谛,同时也高度阐释了人类无私与悲悯的爱的真像。”
( 李自健讲话 )
听说有个大法师要来进行演讲,举行“法座会”,连同一些有名的华人画家的画挂在一起,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尚大法师走到我的这张画前的时候,他站了很久,他久久地凝立在那里不动了,他对我这画里展现人性、母爱、这样一个情感所感动。他的那个人间佛教的思想里边,人性就是佛性,他觉得佛教的精神需要是表现人性的精神,他也希望很多的艺术家都能够创造这样的艺术作品去净化这个社会,去感动这个社会。
他当时就在想,这个画家是谁呢?我到哪里去找他呢?事隔半年,这个机遇真的产生了,因为我的画廊当时垮掉了,我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不要钱的地方去展出,我就找到了他的那个“西来寺”。那个“西来寺”有个展厅,是专供这些画家不要钱的展出的,我想到了这里,我就在一个侨领吴建雄先生的陪同下带着我的作品,尤其是带着这本明信片,我就去见了这位大师。去见他的时候,他一看到我递给他的作品就很惊讶,他说这画就是你画的吗,我在找你啊,一直在找你呀。我当时就不知道怎么说好了。怎么会找我呢?
他就跟我讲了刚刚的那段故事。于是,他沉下心,他说你现在在做什么,我说现在在给人画肖像,他说你天天在画肖像不再进行你的创作,太可惜了。当然,他也看了我一些其他的表现中国社会题材,农村题材的一些绘画。他都很感动,他也是从大陆出来的一个和尚,所以他希望他来支持我,用他的力量,让我的生活上没有顾虑,潜心的进行一段时间地创作,来画100幅这样的画,带给这个世界。而且这些画由将来他们的文教基金会来进行收藏。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是一个神话,一个梦。
( 解说·星云大师画像 )
与星云大师的相遇,是李自健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奇迹,
把他的生活和艺术推向了巅峰。
( 报刊、杂志 )
当他的100幅画完成的时候,在星云大师的支持下,首先来到台湾展览,几十万的观众都被这个展览感动,于是李自健又把这些画带到了欧洲,带到了非洲,带到了美洲,澳洲甚至全世界。开始他“人性与爱”的环球巡回展。
一位洛杉机的艺术评论家在反复观赏了李自健的艺术作品之后,认为李自健拥有“照相机般的眼睛和镭射般的笔触”,在李自健的艺术作品之中,的确与当代没有矛盾与格格不入之处,虽然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取材自生活但却非是当代文明社会里的时尚题材,但它们仍然是超越时间、具备永恒意义,而不受限于当代时空所制约的。
( 画厅镜头一组)
作为一位艺术家,李自健是一个敏锐的世界观察者,他投注全然的感情,并以他所拥有的图象的智慧与能力,述说着他所观察的世界。他的才华不是来自敏锐的眼睛,或是善于批判的心智,而是来自于一颗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心灵,或许我们应该这样说,“人性与爱”才是他的艺术所要奉献与表达的焦点,也因为这颗充满“人性与爱”的心灵,才使得他的展览得到如潮水般广大的感动和关爱
(李自健讲话)
星云大师有一天来到了我的画室,他看到我的这批画很满意,也很高兴,他同时向我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希望我能画一幅南京大屠杀的油画。
当时我就想,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呢?他说,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我亲身亲历,亲眼目睹的一个历史事实,现在有一些人不承认,在日本有些人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他说我们这个见证人现在还在,他们都不承认了,将来更加不得了。他说你能不能画一幅警世之作给我们留下来。
于是,他给我们讲了他的那个记忆。他说60年以前,也就是1937年的冬天,那个时候他12岁,他妈妈带着他到南京去寻找他经商的父亲,但是已经找不到他父亲了,于是他们就在尸骨遍野的那个死人堆里,去到处翻啊,找啊,都找不到。年幼的星云大师才12岁,他看到这些东西,没有看到他父亲,却看到很多很多的死人,那种惨不忍睹的惨状就深深地留在他的印象之中。从此以后,几十年以来,无论后来他在大陆还是到了台湾,他都没有忘记这一刻。所以,他希望今天看到我有这样一个能力,就希望我能够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
他提出来以后,我也很激动,我也觉得有一种责任要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环境的条件之下,虽然我不能够回到大陆,但是我也尽我的能力找来了很多的资料和一些历史的图片,我力求把自己带到当年那个真实的空间里边。
在我的画室里面,竖起了一个2米多大将近3米的画面,就开始进行我的创作,我用了一个“屠.生.佛”这样一个三点式的构图,在五六十个日日夜夜里,我每天就在这个画布上进行创作。有时候我感觉到真的是我们民族的一种耻辱,我们应该记住这一刻。我应该要用我的画笔,尽我最大的努力,把这场面给记下来。
在段时间,由于我的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一直画了大概两个多月。终于,到了快要完成的时候,星云大师回来了,他一看,他愣住了,他就跟我说,哎呀,你真的把我那个感觉找回来了。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我到处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尸骨成山,
惨不忍睹的惨状。所以,我想这幅画一定能唤醒很多人, 对世界和平,
对人性、博爱这样一个理想的追求。他说,我也希望你能够把这幅作品将来能够带到世界更多的地方去展出。
于是,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下, 我带着我的“人性与爱”,
包括这张最重要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
( 解说· 李与《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作于1992年的《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雄辩的声明。在这幅能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相比,描绘恐怖战争的作品中,作者再现了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的暴行。在一群血肉模糊的尸体左边,站着两个自鸣得意的日军士兵,在这个尸山的右边,则站着一名僧侣,一个孩子在成山的血肉上哭喊,他是唯一的幸存者。这幅画展示了一种绝妙的平衡,以及这平衡中撕心裂肺的寓意。
(解说)
城堡上的太阳天天升起天天黄昏,城堡的艺术却天天精彩天天动人。李自健是艺术家中的英雄,更是湖湘人中的极品,
他毫放,他也自律; 他智慧,他更真心。
每当在他举杯的时侯,他记住了过去的故事,每当在他痛饮那时侯,他更感激的是那过去的故事。
李自健,他是这座艺术城堡的主人,更是这城堡故事永远的主人公。
( 李自健艺术简历 ·字幕 )
1954年生于中国湖南邵阳市
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1991年创作巨幅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
自九十年代初起个人大型油画展《人性与爱》在世界各地展出
1997年受邀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绘制肖像
2004年获比利时“拜占庭王室”骑士勋章
2005年获秘鲁利马“荣誉市民”称号
( 主创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