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经济网:1700岁“柴龙”舞动南京

(2014-02-16 14:02:44)
标签:

文化

1700岁“柴龙”舞动南京 见证中法两国友谊

2014年02月14日 1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南京2月14日讯(记者薛海燕、通讯员王孟颖)2月13日下午,南京明城墙上锣鼓齐鸣,一场精彩绝伦的舞龙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起源于1700多年前东晋的“柴龙”近乎失传,现已申报省级的非遗项目。此次舞龙表演将被拍摄成一部纪录片《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以龙为线索,完整记录下中国和法国不同的过年方式。

  据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为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加深南京与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两座友好城市的深厚友谊。本片的导演申赋渔是南京日报记者、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他介绍说,“‘柴龙’是非常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又名‘板凳龙’,是因东海龙王擅自主张为求雨的百姓降雨被斩,百姓将龙身用板凳接上,祈求其复活而得名。而在法国,龙成为一种图腾,当地酿造的葡萄酒得益于龙的血液而格外香甜。这次纪录片的拍摄,真实地反映了中法两国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明孝陵’、‘新街口’、‘大华影院’、‘夫子庙’和‘台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南京文化形象都会出现在纪录片中。”

  拍摄南京“柴龙舞”的灵感来自于南京一位老诗人方政,方先生过年前突发奇想,想给一岁的孙子“插烛”祈福,而“插烛”仪式,正是舞柴龙前的重要一步。不过,柴龙舞已经断绝了十多年了。为此,方先生找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开展了“拯救南京民俗柴龙舞”的活动,最终他找到了杨师傅。65岁的南京老艺人杨昌友介绍说,“目前在南京,扎柴龙的手艺近乎失传,这种用竹篾与纸扎成的造型古朴、华丽多彩的龙灯需要5、6道工序,工艺十分复杂,‘柴龙’的最大区别就在其肚子里的蜡烛,每当夜幕降临时,点上蜡烛,就如同火龙游动,美轮美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