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柴龙”再次舞起来了。
昨天下午,两条栖霞“柴龙”在台城上重新起舞(如图,本报记者 罗薇薇摄),傍晚时分又“飞”到了玄武湖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为龙头点亮蜡烛,舞龙队伍给柴龙“肚子”也点上了蜡烛。随着一声响亮的锣声,舞龙人大叫“上龙”,夜色下两条火龙在玄武湖畔飞舞游动,绚丽非凡。
随着“柴龙”飞舞,纪录片《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也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这部由本报记者申赋渔执导的纪录片将于4月播出。
一部纪录片“唤醒”沉睡14年的柴龙
昨天下午4点,6支舞龙队登上了台城。伴随着响亮的锣鼓和唢呐声,6支舞龙队伍开始在城墙上穿梭起来,有娃娃们舞动的红色小龙,有年轻小伙挥舞的绿色布龙,还有栖霞老农们舞动的两条大龙……这两条大龙是用竹篾和防风纸糊成,长约15米,龙头由彩纸糊成,眼睛、嘴巴由各种图案的红色剪纸构成,胡须则是白色飘带,两侧还贴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对联。
这就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栖霞“柴龙”。“柴龙”诞生自东晋时期,当时扎制它是为了祈雨,到了后来,舞“柴龙”成了农村春节期间最热闹的节目。
这不仅是一场舞龙表演,也是纪录片《龙的故事》拍摄的最后一个场景,该片由市政府新闻办和法国特斯拉斯堡市政府联合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而拍摄。在《龙的故事》里,老诗人方政过年前突发奇想,想为一岁的孙子在“柴龙”上插烛祈福,但这项民间技艺已逐渐被人淡忘。方政与80多岁的书法老师朱礼良找到了栖霞区东阳村最后一名会扎“柴龙”的民间老艺人、66岁的杨昌友,在大家的帮助下,老杨去年年底终于把两条“柴龙”扎制完成,并找了几十位乡亲,重新组织起舞龙队。
今年春节,两条“柴龙”穿行在东阳村,龙灯所到之处热闹喧天,家家户户热情接待。昨天,两条“柴龙”从乡村走到都市,登上了古老的台城,上演了一幕“游墙戏水”的惊艳场景。
乡间舞“柴龙”曾引来数万人围观
杨昌友19岁时学习扎“柴龙”,如今,栖霞只剩下他一人还掌握扎“柴龙”的全部技术。
“柴龙”由龙头、七节龙身及龙尾构成。关于“柴龙”还有一段传说:东晋时期民间大旱,东海龙王太子不忍百姓受苦,擅自降雨,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从天上抛下,心怀感激的百姓把一段段龙身用板凳接上,连在一起,抬起来行走,也叫“板凳龙”。因出资给百姓接龙的是一个姓柴的大户人家,因此也叫“柴龙”。
和其他地方舞的龙不同,“柴龙”每个板凳上都有特别打制的钢钉,“柴龙”的肚子里可插上蜡烛,在晚间舞龙时绚丽夺目。“扎柴龙的步骤很复杂,工序很多,需要篾匠、木匠、糊纸匠、铁匠、剪纸艺人、民间画家和书法家一起合作。一般来说,制作一条龙,至少要3个人整整做上20天。”老杨说。
老杨回忆说,最后一次舞“柴龙”是在2000年,当时,由他扎制的8条“柴龙”在栖霞乡村里舞动游行,引来数万人前来敬龙神,敬过龙神之后的抢馒头、沾喜庆更是热闹非凡。
后继无人,扎“柴龙”面临传承危机
按照当地习俗,舞“柴龙”必须“一舞三年”。今年因为拍摄纪录片《龙的故事》,老杨才能组织起舞龙队伍,那明年和后年还会有舞龙表演吗?“我也不确定,我希望明年还能凑齐这么多人,争取能连续舞上三年。”老杨说。
2000年后,杨昌友所在的乡村拆迁,如今已是仙林大学城的一部分。“以前在一起扎龙的手艺人都不住在一起了,而且舞一条龙需要十多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很难组织。”他希望能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柴龙最主要是骨架,骨架需要用质地柔软的淡竹扎制,但拆迁之后,当地很少能找到这种竹子了。再说,现在人都用塑料,又方便又结实,年轻人也觉得当篾匠没有多少前途,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纪录片《龙的故事》近期完成后期制作,将于今年4月在中法电视台同步播出。老杨希望纪录片播出后,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民间技艺,目前“柴龙”也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罗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