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石象路。81岁的书法老师朱礼良用一支巨大的毛笔在路上写着“钟山风雨起苍黄”,诗人方政从远处渐渐走近,“朱老先生,终于找到你了!”
21日下午2点,由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市政府联合拍摄的双城人文纪录片《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南京部分正式开拍。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南京和斯特拉斯堡是友好城市,由本报记者申赋渔执导的这部纪录片,用龙的故事连起两座城市。
南京拍过年,时隔10年栖霞柴龙重新舞起
纪录片的南京部分,以栖霞区的年俗——柴龙的故事为基本框架。
年逾六旬的诗人方政退休在家带孙子,过年前他突发奇想,想为一岁的孙子“插烛”祈福。
“插烛”是南京栖霞西湖村舞龙灯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当地舞的柴龙,由竹篾编成主干,用特制的防风纸糊裱,再以剪纸等装饰。它由龙头、七节龙身及龙尾构成,内装万向灯架,供人们点蜡烛,晚间舞起来,绚丽夺目,精彩动人。然而随着城市化推进,这一传统渐渐被人淡忘。
方政心中无比伤感。他决定行动,一个民间拯救传统计划就此展开……
纪录片将真实记录他们寻访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篾匠、木匠、糊纸匠、铁匠、剪纸艺人、民间画家……重新制作柴龙的过程。从乡村,走到都市,最后停留在古老的台城,在山水城林的背景下,在玄武湖畔,在秦淮河上,上演一幕幕令人惊艳的画面。
申赋渔介绍:“我们拍摄的过程,不仅是纪录片的生产过程,更是延续文化传统的过程。另外柴龙舞蹈时行进的路线,可以将南京最美的风景收入镜头。”
阿尔萨斯拍圣诞,长着翅膀的法国龙呼应南京故事
纪录片的法国部分以圣诞为主题,通过龙的故事与南京部分形成呼应。
纪录片选取了著名的葡萄酒之路上的美丽小城涂尔海姆至斯特拉斯堡一线作为拍摄点。传说中,著名的孚日山上有一条龙。强烈的阳光晒化了龙,流入到山脚下的葡萄园里,所以那里的葡萄特别好,最后酿成一种名为龙之血的红葡萄酒。拍摄对象托马斯一家,是一户九代制造龙之血葡萄酒的家庭,他们家的酒窖里到处是龙的图标。只不过,法国的龙是长着翅膀的。
法国的故事从2013年11月底开始,8岁的小姑娘玛热娜和父亲托马斯一起装饰庭园。孩子欣喜地收到圣诞节日历,每天揭开日历中的一张,从中取出不同的巧克力和神秘小礼物。圣诞节就在祥和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法国名摄像师、德国名钢琴家参与创作,4月播出
据介绍,纪录片的法国部分已经拍摄完成,南京部分也将在2月中旬完成。届时,两个部分将采用交替剪辑的方式,把法国人如何过圣诞和南京人如何过年巧妙地融合起来。
据申赋渔透露,该片由法国著名摄像师莫吕埃勒担任总摄像,下月初,他将飞抵南京,与南京摄像师合作拍摄柴龙舞动中国年的高潮部分。而该片作曲则邀请了德国著名钢琴家海纳·格尔钦担任。
《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计划4月初完成全部后期制作,4月下旬在中法两国的电视台同时播出。
本报记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