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巴黎开创方块字的绿洲

(2013-03-08 18:30:31)
标签:

文化

 

http://s3/mw690/4c0372eagd76795a1e8a2&690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3-03/07/content_54634.htm

 

“他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有一天,他把中文招牌挂到巴黎的街上。坐镇西方文化中心,一点点耕耘,一次次开拓,30年来,这个巴黎的书生,以一己之力,在法国开创了方块字的绿洲。”这是“中华之光”授予潘立辉先生的颁奖词。

不久前,中国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侨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潘立辉先生和莫言、白先勇、姚明、朗朗等10位人士,获得首届“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大奖。

潘立辉先生是巴黎友丰书店的社长,曾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本报记者在巴黎对潘立辉先生进行了专访。

A

巴黎全世界只有一个,不仅因为在美丽的塞纳河两岸,矗立着的座座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还有在这个大背景下呈现的无比丰富,却差异甚大的民族文化,巴黎像是被一个高明的美学大师巧妙混搭的大都市。30多年来,潘立辉先生日复一日在这里层层涂抹着中国文化的颜色,安静沉默却毫不懈怠。

拜访潘先生是一个清冷的冬日早晨。

我住在圣日耳曼大街的一间小小公寓,离潘先生的书店——王子街45号友丰书店只有步行十分钟的路程。天下着小雨,街上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行人。王子街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书店,橱窗里最醒目的就是莫言的书。刚获诺奖的他是2012年的文学热点。莫言的名字(字体粗大的汉语拼音)和莫言的脸,让巴黎的这个文化之街充满着中国味道。

远远就看到了“友丰书店”的名字。

潘先生从一排书架的前面抬起头来,朝我微笑。

这是巴黎所有爱读书的华人都知道的书店。

“生意不好。”潘先生朝我摇摇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花钱变得谨慎。前天有位女士带着她的孩子来,孩子要买一本书,妈妈嫌贵,迟疑了半天还是没买。”

“中国人呢?”潘先生的书店里既有法文版的各类中国书,也有中文版的。

“也少了。现在的学生跟以前的不太一样,不怎么读书了。以前从国内来的留学生,会省吃俭用买书。对书如饥似渴。临回国,还来买一大包。”

潘先生的口气淡淡的,手指轻轻抚过书柜上摆放的法文版的《易经》、《史记》、《论语》、《黄帝内经》……“都是我自己出版的。”他说。

潘立辉先生62岁,面容清癯,和满屋的书香有着奇特的和谐。潘先生的风度中,有着少见的沉静,初见觉得冷,渐渐地,他的思想如岩浆涌出,滚烫灼人。

“做书店很难,要想赚钱,不要选这行”,他这么说。然而,他在这行坚持了37年。

B

潘先生的普通话带着中国南方口音。他说,他的爷爷是中国潮州人,因为大旱灾,去了柬埔寨。在柬埔寨爷爷创下了偌大的基业。潘立辉从小就生在富裕之家。他所受的家教十分严格,尤其是为人处世,父母按照一个华人方正人家的传统方式给孩子施加影响。很年轻时,潘立辉来到巴黎索邦大学研修佛学,一个法国女孩的求教却让他羞愧,从此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她想和我探讨唐诗,讨论李白。”

对古诗少有研究,却对华人身份深深认同的潘立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不能接受自己作为华人,对母体文化的了解还不及异域人士。从此,钻研国学占据了他全部生活。在那些方块字中,年轻的潘立辉找到了骄傲和自豪。潘先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是理解后的热爱,因此诚恳而久长。他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胞分享他遭遇中华文化后获得的喜悦。

1976年,友丰书店开张。花很大价钱从国内运来书,在文化之都巴黎却暂时没有多少知音,一天不到200法郎的营业额,亏损严重。“幸亏家里有钱,就拿家里给的钱支撑着。”潘先生有着中国富家子弟特有的对金钱的洒脱,这种洒脱劲儿,这时变成了对他钟爱的文化传播的不计成本的投入。为了能让小小的书铺坚持下去,潘还在旁边开了家杂货店,让杂货店的收入弥补书店的亏空。

那家杂货店还在,离书店只有数步之遥。潘先生笑呵呵地带我去参观。雨停了。王子街如洗过一般,发出清洁的光亮。两旁的店主不时朝他招呼。潘先生一一报以谦和的微笑。

友丰书店惨淡经营了数年,书店迎来了一位法国人:“他问我为什么没有介绍中国体操的法文书。他说,他知道那种体操对身体很有好处。”

潘立辉一下意识到中华文化不仅只属于华人,应该让更多的法国人了解与喜爱。他决定再开一家友丰出版社,选择书籍翻译给法国人。渐渐,友丰书店的名声响起来了,它的顾客由全是华人,变为华人与法国人各占一半。到了今天,友丰书店已经是整个欧洲出版销售中国书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影响最大的书店,不仅被许多海外华人视为精神的绿洲,而且成为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寻宝地。他的书店,从汉语教材、中医中药、旅游、菜谱都有,而最多的,是大量文化经典,经、史、子、集的法语版。

C

即使对于这家如此成功的书店,危机都一直伴随。“现在小孩不像我们年轻时候那么爱看书了。”“大家都上网了,谁看书呢?”那该怎么办呢?

潘先生的做法还是如三十年来走过的那样,用淡定的心,坚持。每天踱到店里,是他的生活方式,遇见相投的顾客,到了饭点,就手一挥,“跟我吃个饭吧”,根本忘了这是不知姓名的陌生人,也许从此根本无缘相见。

潘先生是个性情中人。甚至他的书店,也流露着他的真性情。因为喜欢金庸,他组织一批高手,其中大部分是法国专家,翻译出版了金庸全集,和诸子经典一起,摆放在书店显目处,并不觉得有丝毫不妥。

他对每一个来到店里的顾客都是认真的。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只要有顾客进来,他就会中断,他会走过去,和他们招呼。他愿意和每一个人交谈,让顾客更多一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在友丰书店的几个小时里,潘先生接待了很多客人,让我惊讶的是,大多都像是他的老朋友。他说,他们都是特别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他们总想从这里得到对中国更深入介绍的东西。我跟他们是朋友。我应该知道他们想了解中国什么。只要他们想了解中国,就是我的朋友。

事实上,他是可以不去招呼顾客的,他的书店里有热情并且精通中文的店员。她是一位美丽的法国女子,在中国待过好多年。

“我到南京拍过电影,不过,是个小角色。”她笑起来。她的普通话比我还好。说起中国,她是如数家珍。我们聊天的时候,潘先生一直在一旁微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像她这么厉害了。”潘先生笑着说。

很多来过巴黎的学者,都会记得潘立辉。不只是因为他的中国书店,更多的还是他的为人,他身上的那种中国人特有的书卷气,他的一颗比中国人还更热烈的心。他不只是用书的形式传播着中国的文化,他还用自己的言行的点滴,传递着。在他的身上,年轻时的洒脱,被岁月酿成了今日的自然从容。传统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想是“儒释道”合一,也即济生、度人、超然,潘先生就散发着这样的气息。所以,我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由潘先生和他的书店,看到中国文化的这一面。

D

我约了另一位朋友在友丰书店相见。第一次知道友丰书店就是她告诉我的。她在十年之后还记得第一次进友丰书店的情形。

“我刚到法国不久,找了份兼职汉语教师的工作,到友丰买教材,潘先生看我买的全是教材,给我打了很大的折扣,他说我在教中文,要支持。”这位朋友,现在也在巴黎办了一家名为CLEF D'OREE的出版社,同样向法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显然,她是受了潘先生的影响。

从友丰书店出来,潘先生站在门口一脸温暖的笑,朝我们挥手告别。

我和朋友漫步来到不远处的“双叟咖啡”。这是巴黎左岸最著名的咖啡店了。很小,人满满的,却不喧闹。据说王尔德、萨特、波伏瓦、杜拉斯曾是这里的常客。

朋友满怀激情地跟我谈她的出版计划。

“在法国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觉得我们中国文化的好,越想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他们。”

“希望有一天,在巴黎,在欧洲,会再次吹起中国风,他们说起中国的孔子、李白、曹雪芹,就像我们说起他们的伏尔泰、雨果和左拉。”(本报记者申赋渔文/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