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南京邂逅斯堡

(2013-02-06 16:27:34)
标签:

文化

 
http://s16/mw690/4c0372eagd50a2e83564f&690
    斯堡副市长拉菲克(中)与中国驻斯堡总领事张国斌(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A

雨越下越大,我忧心忡忡地站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克莱贝尔广场上。已经是下午5点40了,还有20分钟,中国灯笼的亮灯仪式就要举行,这个城市里最大的广场上,依然冷冷清清。

冬季是旅游淡季,周围游客稀少,广场四周的商场里顾客也不多,这个德法边境的城市,人们生活平静而规律,这不是他们街头徜徉的时间。我为我们在斯堡的中国春节活动深感焦虑。

6点了。斯特拉斯堡的副市长让—雅杰·戈赛尔先生,中国驻斯堡副总领事周丽女士和来自中国的客人们都已到来,可是,来客依然稀落。我端着相机,很无奈地在十二生肖的灯笼下面来回徘徊。一位工作人员看出了我的焦躁,笑着安慰我:“不要急。按照法国人的习惯,约会都是要晚到的。晚上10分钟、20分钟,都很正常。晚到可以,早到了,就不礼貌。主人反而会觉得不从容。”

早在几天前,当地的报纸、电视和政府的网站上,就在不断地报道中国人将把春节带到斯特拉斯堡的消息。有好几个熟识的朋友,都打电话问我这次活动的种种细节。一位住在离此地60公里外的华侨,3天前就激动地跟我说,他已经拿到了参加当天晚会的请柬。可是,一个也没见着。也许,他们把“中国春节在斯堡”也当成一个约会了,一个应该展示优雅和风度的约会。

6点10分。

所有的人像是变魔术般冒了出来。整个挂灯笼的小巷,被挤得严严实实。

让—雅杰·戈赛尔、周丽和南京代表团张斌副主任的手叠在一起,一齐按动一只圆圆的金属按钮。灯亮了。人群欢呼起来。

他们中的许多人,显然对中国的生肖已经有所了解,纷纷寻找着属于自己属相的那个灯笼。

“今年是蛇年。我就属蛇。请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蛇有什么寓意?”一位24岁的金发女孩问我。

“蛇象征着聪明和美丽。中国有个‘女娲补天’的传说。天降大雨,淹没了大地。女娲用五色石子把天补好了,把人们从洪灾中救出来。这个女娲,人们说她‘人面蛇身’。蛇身,是说她有着蛇一样婀娜多姿的身材。很美。而且是智慧的象征。”

“太好了。就像我们诺亚方舟的传说。”女孩开心地笑起来,“我一会儿一定买一张蛇的剪纸,做我的护身符。”

和她一起的黑人女孩说:“你最需要的是一个爱情护身符。”

属蛇的女孩用手揉着女友水草一样的发辫,两人笑闹着,一下子淹没到人群之中。

B

精致的剪纸、漂亮的花灯、神奇的中国结,来自中国南京民间艺术家的展示,让伊尔河畔的市政大厅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年味。

一个个如小天使般的洋娃娃,挤在一串串小灯笼的前面,趴在台子上,父母几次呼唤,都不肯离去。顾传敬和马金龙是两位淳朴和善的灯艺师,他们的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小灯笼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耗费许多工时,精心制作而成。每一盏在10欧元到20欧元之间。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他们竟然慷慨赠送了。“拿着吧,拿着吧,下回来南京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被突如其来的喜悦惊呆了。我们的艺人一边细心地在每个灯笼里放一只发着彩光的小灯泡,一边把灯笼递到孩子的手上。整个晚上,这些拥有了一只中国花灯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人,都显得格外的快乐。并且不时地回到这个展厅,在中国人之间打转,表达着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友好。

编织工艺师汤虹的面前,挤满的是年轻的女孩。这里有细致鲜艳的中国结,还有彩丝编成的手链、项链。样样都让她们爱不释手。两个显然是一会儿就要登台演出的时装模特儿,正争分夺秒地试戴着。她们焦急地互相询问:怎么样?好看吗?适合我吗?

外面的大厅里,来自我们南京的乐队,已经开始了演奏。

是《好一朵茉莉花》。

一位年长的老先生,侧着身,正一动不动地站在剪纸工艺师张方林的面前。张方林刚刚才抽出一张纸,还没有开始剪。

“先生,音乐开始了,是不是来不及了?”

张方林没有说话,一边拿眼光扫视他,一边剪起来。

“先生,是不是等演出结束了我再来?”

展示厅里的人开始往外面T型台走去。老先生忧形于色。他不知道要站在这里多久。

人已经走了一半。老先生显然是豁出去了,为了给我们工艺师足够的礼貌和尊重,他放平心态,脸露笑容,不想去赶外面的走秀了。

《好一朵茉莉花》的乐曲没有奏完,张方林把剪纸递给了老先生。老先生拿在心里,正看看,又反过来看看。他不敢相信,这么快,这么惟妙惟肖:“神奇,先生,真是太神奇了。”

C

走秀开始了。

模特儿们是斯特拉斯堡的学生。14位女孩,有的17岁,有的18岁。

中国美丽的云锦,以古典、现代、经典、优雅等各种方式演绎成礼服、旗袍、婚纱,穿在西方女孩们的身上,竟是如此令人惊艳。

T型台被人群密密地围着,相机的灯光不断地闪烁。

一次又一次,掌声四起。

现场讲解的是斯特拉斯堡孔子学院的姜海佳院长。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姜院长特意穿着旗袍,在这样的夜晚,显得特别的古典、神秘而优雅。她用流畅优美的法语,介绍着云锦的历史渊源、纺织工艺、时装的裁制、图案的象征。她的解说,把本就如痴似醉的观众,更加带进一个神奇之旅。记者们多次把原本对着模特的照相机,转到她的身上。

斯特拉斯堡的南京之夜,不仅是时尚的对接,更是文化的碰撞。这是一场极具冲击力的东方之舞,又是一场文化盛宴。云锦带给他们的是出乎意料的中国美,而云锦背后的文化,体现的是古老的中国梦。

谁会想到,激起整个云锦秀高潮的,是来自我们南京的模特。

有着东方古典之美的廖昕,是南京云锦研究所一位年轻女孩。她的每一次登台,都会赢得事实上十分挑剔的法国人的热烈掌声。她把云锦特有的东方韵味,演绎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我们这些已经多次看过云锦时装的人,也会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感叹:怎么会这么美!

演出一结束,人们都围过来,甚至记者都挤到她们的中间,跟她们合影。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女士走过来,弯着腰,一遍又一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模特们身上的云锦。她们觉得眼睛远远不够,她们想把云锦之美,用这样立体的方法,更加完好地留存在心里。

D

“一边是伊尔河畔的木筋屋,一边是秦淮河边的马头墙。”这是众多图片中的一张,立在T型台的边上。这些大幅图片前挤满了法国人。云锦时装秀结束了。没有人肯立即离去,他们默默地在这展示着南京风情的图片的前面徘徊着。特别是这些精心设计的,与斯特拉斯堡形成对比的图片,常常让他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斯特拉斯堡原本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哨所,与南京一样,都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两个孙子在这里相互宣誓效忠,并用拉丁文、古德语、古法语记录下来。这一誓言被称为“斯特拉斯堡誓言”。因为这是第一份用法语写成的文献,又被称为法国文学的起源。另外,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也是从斯特拉斯堡开始的。1770年,歌德在斯堡学习法律,认识了一位名叫布里昂的女孩,并为她写下了《欢会与离别》、《野玫瑰》等诗篇,这些诗篇,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而南京,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李煜、刘勰、谢灵运、王安石、曹雪芹……代代皆有才人出。同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两个城市的人们既相互欣赏又充满好奇。

斯特拉斯堡负责国际关系的副市长拉菲克女士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我去过南京好几次了。印象很深的就是南京人很多,市里还有一片很大的湖水(玄武湖),还有许多让我感到很亲切的法国梧桐,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这次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交流会越来越多。我们会在文化、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进行合作。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了解斯特拉斯堡,当然,我们也会做更多的工作,让我们的人了解南京。大家成了好朋友了,合作就会多了。我们要互相走动起来。”

我在采访中国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张国斌先生时,他几次提到这位敏捷而风趣的副市长:“拉菲克女士对南京很重视。上个月,我们在斯堡进行了南京青奥会国际青少年顾问选拔活动,市政府特别为我们组织了一个评审团。像这次活动的场地安排,媒体宣传,人员组织,都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

张国斌总领事不只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而且是一位中西文化的摆渡人。他先后出版了7本有关全球文化、礼仪、风情的书籍。他的文笔清新细腻,饱含深情。其中有关礼仪的书,还成为国内一些高校的教材。他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并被众多媒体转载的文章,体现着这位外交官的深沉思考:“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没有深谙中国文化的本土传播者与推广者是不行的”,而他,就是要努力践行着推广他所深爱的本土文化的重任。“中国年在斯堡”的成功举办,与他和当地政府企业的良好关系,与他对中法两方面文化的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和张国斌先生约定采访的那天上午,天上一直飘着小雪。总领事馆是一座漂亮的小洋楼,坐落在安静的桔园边上,负责法国阿尔萨斯(Alsace)、洛林(Lorraine)、香槟-阿登(Champagne-Ardenne)和弗朗什-孔泰(Franch-Comté)4个大区14个省的领事业务。

整个上午,张总领事详细向我介绍了这次“南京春节在期堡”的准备与组织情况。

“这里的很多企业,对中国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这次活动,有许多地方都是由他们赞助的。还有很多的志愿者,特别是当地华人,都充满热情。我们将尽我们的努力,把南京的影响在这里做大。希望更多的法国人到中国去。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到这里来。我先后在巴黎大区、普罗旺斯工作过很长时间,我是去年才到斯特拉斯堡的来,来了之后才发现,阿尔萨斯是最好的地方。这里经济基础最为雄厚,很多领域,还是中法合作的处女地,现在正是来此创业的最好时机。中国企业会在这里获得最优惠的政策。南京与斯堡,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希望看见这两所城市,能有更全面的合作。”

是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国家级重大命题。面对这一命题,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南京,责无旁贷。南京与同样古老而富于魅力的斯特拉斯堡,已经有了美丽的邂逅,这一开始,不是为了成为未来的记忆,而是为了能紧紧握手。

2013年1月29日晚上9点30分,斯特拉斯堡市政中心门口的星星广场上,燃起璀璨的烟火。广场上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有轨电车、汽车都在远处停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烟花盛开的天空。满天的烟火是那样的快乐而兴奋,让人有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并不自觉地发出阵阵欢呼。激动的法国人,不时地走到中国人的身边,不管我们是不是懂法语,一律致以热烈的问候。还有人在用生硬的中文喊着:“过年好!”

第二天,斯特拉斯堡最著名的日报《DNA》这样写道:“庆祝中国新年的烟花,震撼了伊尔河畔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