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政:节气的故事

(2011-03-07 16:37:47)
标签:

杂谈

节气的故事

——读申赋渔的《光阴》

汪政

年前刚读到郭文斌的《农历》,今天又看到了申赋渔的《光阴》,一是长篇小说,一是专题散文,写的都是中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我不认为这是偶然的巧合,只要稍稍浏览一下,现在写作界对农历关注的人还真不少。在一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耕文明已然远去,乡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要频频回首过去,回望乡村,到那遥远的过去打捞记忆呢?

申赋渔用两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二十四篇散文,从立春到大寒。他用朴素、诗意而灵动的文字记录了中国乡村,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农村一年的生活,自然的变化,农事的过程,民俗的故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与田野调查,对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有关资料作了梳理,而那些已成碎片的节气的传说也被聚拢拼凑,使我们对这一决定了中国人漫长生活秩序的古代历法有了更细致的认识,对历法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认识与理解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它包含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不可知的力量、土地、粮食的迷恋与敬畏上的,而在此基础上对人间生活的设计无疑积累了我们祖先由自然到社会、到人文直到心理的所有经验。当然,作为一本专题性的文化散文,它虽然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申赋渔是在感性的、诗意的层面来安排叙述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对不同季节风景的描绘,细说的是农作物的生长、农事的细节和乡村日常生活的细碎光景。特别是那些镶嵌在连绵不断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习俗,令人目不暇接。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风俗节日神秘、繁复,具有相当强的仪式感。也许,正因为它们不可或缺和错位的程序,使得乡村不断接受神灵与祖先的训诫,接受那种准宗教氛围的洗礼而传承着淳朴乡风的理想吧?毫无疑问,申赋渔笔下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早已被淡化,连同他描写的许多植物都已经难觅踪影,更不用说那些五花八门的民间节令了。现在,有谁知道那个叫句芒的春神?在哪些节气要去祭田神?有哪个家长还在雨水这一天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义父”?谷雨为什么要去祭拜仓颉?“白露节”该怎么过?女孩子们还会在立夏这一天系上五色的“立夏绳”吗?小暑是要吃苦菜的——但苦菜是什么菜呢?大暑则要吃仙草——仙草人间有吗……如此的疑问与无解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文化的终结和生活方式本质上的转变。

按理说,面对历史的消失,作者应该带给人们许多惆怅的。确实,将二十四节气写成一组传统田园诗的挽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光阴》是温暖而愉快的。申赋渔回避了时间,也就消除了与过去、与历史的隔膜。他一边复活了经典的撰述,将早已发黄了的典籍里的记载还原成为生动的场景,一边去掉了回忆常用的过去时态,将已经消逝的生活拉到人们的面前。进入《光阴》,读者就会进入另一种现场。这里,山清水秀,田舍错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溪边是青梅竹马的孩童,田头是扶犁鞭牛的农人。每到祭日,宗庙里香雾缭绕,而逢大节,或载歌载舞,或烹牛宰羊,四季分明,天地祥和……我十分感谢一个写作的良苦用心,他愿意带给读者一个温馨、喜庆和清和的生活。既然那一切不可复得,那么还要反复申明,还要那么多无边的叹息做什么?不如思之如斯在。

我还要对这本“书”说几句。其实,触动我并使我产生写作这篇书评的念头的正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眼印象,那种让我爱不释手的美与惊奇。这是申赋渔的第三本书,他的每一本书都做得很有特色,他的文字只是他书的一部分,他总是以他的文字与其他要素配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光阴》将二十四节气分成春夏秋冬,第一个季节是一种印刷色,春红,夏绿,秋黄,冬紫。作者请农民画家按文字的内容为每个节气创作了一幅农民画,大红大绿,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每个节气的文字前面,作者特地给读者留出一页,请读者写出他们的节气。而到了书的最后,作者又辟出二十四格,请读者在每个节气到来时采摘一片他喜欢的花草树叶粘贴在里面。经过这样的互动,一年之前,这还是申赋渔一个人的书,而一年之后,就成了一本由植物、文字与图画组成的属于读者与作者合作而成的作品了。

一年,一本书,伴着植物的芳香走过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是《光阴》。

 

    (汪政,著名评论家。曾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