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路标》

标签:
太阳升起在1970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汉译名著路标文化 |
分类: 品味书香 |
本文章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博导推荐阅读!
新浪读书频道书评首页【人文历史】栏目博导推荐阅读该文!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1967)自编的论文集之一,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路既敞开又隐蔽,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这是一条通向思想之实情的规定的道路。问题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情推动思者——仿佛从背后战胜了思者——走向这个实情?不是别的,正是在“本是”这个语词名下、这个“老中最老者”名下,被思考和有待思考的东西、被揭示和被掩蔽的东西。人只有在回首以往足迹时,才有所谓的路径或路标。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20世纪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意义哲学的创始人。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弗莱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卒于1976年5月26日。早年在弗赖堡大学研读神学和哲学,1913年获博士学位,曾任马堡大学和弗赖堡大学教授,并一度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受E.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反映在他所提出的基本本体论学说中。他一反近代从认识论出发研究哲学的传统,从人的存在入手研究哲学。强调应当首先追问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在”。他在后期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人有日渐物化而丧失自身的危险,这使他不再专注于存在的分析,去寻找一种所谓达到“在的澄明”的途径。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等。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本书把我的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串在一起,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道路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出来——既显示又隐匿。
也许,这乃是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这种规定并不带来什么新鲜东西。因为,它乃在老中最老者之前进行。它要求那种在持续地被寻求的同一者之同一性中的逗留。
通向这种逗留的道路,不许人们像描写某个现成事物那样去描写它。对力图踏上这条道路的人来说,有所助益的只有持续不断的用力,努力去探讨(即在其位置上去寻找),“存在”(sein)这个词语一度作为有待思的东西已经揭露了什么,这个词语有朝一日也许作为被思的东西将掩蔽什么。
凡踏上思想之道路者,极少知道: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事推动他——仿佛从背后战胜了他——走向这个实事。
凡投身进去,向着在老中最老者中的逗留行进的人,都要服从一种必然性,就是他以后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理解,受到一种与他本人所认为的自我理解不同的理解。
不过,这种必然性建基于那种可能性中,即:依然还有一个自由的动空间满足历史性传承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历史与传承被拉平了,被平整为对信息的均匀贮存,并且作为信息被用于不可避免的、为一种受操纵的人性所需要的规划。
是否这样一来,就连思想也已然在信息装置中一命呜呼,或者,是否对思想来说,一种进入庇护的沉落(ein Unter_Gang in den
Schutz)是由它那个对它本身遮蔽着的渊源决定的,这依然是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把思想引到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这一边的地带之中。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汉译名著》珍藏版即将在今年八月上市!
http://www.booker.com.cn/mediafile/200902/03/F200902030848232713410836.jpg
新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套装 ▲
对国家社会而言:激动潮流、启发思想、奠基学术、建构文化!
对个人家庭而言:高文雅典、静水流深、彰显品味、陶冶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