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手稿】
【读诗碎思】1 卞之琳《音尘》与《寂寞》/ 陈柳傅
《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远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哪条虚线旁的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座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你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
卞之琳推崇旧体格律诗。细味《音尘》(十四行诗),一层就是李白“咸阳古道音尘绝”的中式格律,另一层据说是交错押韵与扣押阴韵的西式格律。《音尘》内容的意蕴,则是优美如画的历史感——收取信件出现今昔之比较(或今昔感)。送信的方式变了,等信的心依旧充满鱼传尺素、飞鸿传书的诗意怀想。诗扣好几层,最后扣到“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显然意味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终结。但诗人并不特别满怀戒心,也并不特别被动或不安,仍然沉浸在古典的审美惯性中。惟有那不见的“绝”字,仿佛让人看见曾经有尘土飞扬……
扣。到那里都是能使的大法,也是一般的大法。尽管不足为奇的扣太多,好的扣难得,好像用完了。事实上,再好的扣又怎么样呢?这个大法,好像渐渐一般化了。丝丝入扣的严谨,有时却只到达“拘谨”。新诗的真正“自由”,是不那么“紧扣”,就像衣纽扣,最上面的一颗不扣,最下的一颗也不扣,真正自由诗了。结果不那么丝丝入扣,并不损害诗,生活,思维,原也不是总一环扣一环。诗的扣“弛”了,扣的断裂,甚或不扣,却给人更强势的张力,原因在于对严谨的耐性已然破戒了。
《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循环,自圆其说。
以小见大,表现一生之简历,是诗的小架构,往往诗短。一生寂寞,谁不如此?真写出了人生即面对死,一生面对“一块表”对自己的一分一秒的算计……蝈蝈是人,人似蝈蝈。从高处看人在世,有限的生命,一模一样的有限,百步等于五十步。“三小时”是时代标志,现在的石英表可走一年。不读“三小时”更有意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