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CPS的理解
(2014-12-18 17:08:42)
标签:
工业4.0数字化基础CPS |
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工业4.0中的核心概念。为了理解它,我先后看了些文章和书籍,并请教了多位专家,但似乎总有点似懂非懂。前几天开会期间,突然感到明白了。
CPS的说法一般是这样的。它包含两个部分:1、现实中的对象,如工厂、设备、产品等等;2、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计算机或网络)。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互动构成CPS。现实中的机器人、汽车上的ABS,都是典型的CPS。按这种理解,似乎看不到CPS有什么特殊亮点,琢磨不透概念的背景。这就是我的困惑所在。
前几天,我突然意识到,CPS的关键在于:对数字化的程度和要求,系统必须达到支撑智能决策的程度。这种‘度’的要求,是CPS不同于一般数字化系统的重要差别。
毋庸置疑,虚拟世界中的对象是数字化的。在普通系统中,数字化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一般描述对象的一部分属性。至于哪些属性,决定于人们要做的具体事情。在CPS中,数字化的程度足要以独立应对特定的变化并作出智能决策。这种‘标准’恰恰是CPS不同于普通数字化系统的地方。
在工业4.0装配生产线上的智能产品就是一个CPS。在进入生产之前,其数字化部分至少要描述:零部件的构成、工艺流程、用户ID。进入生产之后,必须正确描述它的具体位置、加工状态并与它挂钩的具体零件,才能智能化地完成生产过程。相比之下,如果数字化只是描述由零件组成的数字化结构,就不能智能地完成装配过程,也就不能构成生产过程的CPS。
再设想,如果这个设备是一辆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数字化部分包括汽车的外部环境、车辆的大小、位置和速度。当这些信息足以实现自动驾驶时,则汽车也将成为一个自动驾驶的CPS。但其数字化部分,与前面两个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同一辆汽车,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虚拟世界中,可以有三个不同的映像,构成三个不同的CPS。当然,这三个虚拟汽车也可并成一个,从而构成更复杂的CPS。
显然,建立CPS的关键是其数字化部分。如果称之为“CPS”,就要对数字化有底线的要求:在某个过程中智能地应对内外部的变化。与一般意义下的数字化相比,CPS的困难就在这个地方。
CPS的应用很广泛。工业界采用CPS,往往要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工业生产对可靠性的要求往往更高。长期在企业工作的人往往有体会:许多新技术之所以难以应用,就是因为无法解决1%的特殊问题。由此可见,工业4.0提出将CPS全面用于工业生产,也是要有点魄力的。
最后,感谢易能立方王健总经理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