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先生讲:儒家不讲究平等,但讲究对等。
儒家所谓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君要做出君的样子,要尊重臣僚、爱惜百姓;臣要做出臣的样子,要忠诚、尽责。父亲要做出父亲的样子、要教育、关爱、抚育子女,对下一代负责;儿子要做出儿子的样子,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相反,假如君臣、父子、夫妻都要求平等,国家、家庭大概就很难和谐。
对等,就是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相同。我有位阿姨,人非常能干,姨夫像个书呆子,有时会被阿姨骂。有一天,姨夫给讲我了他对“任劳任怨”的看法:“你阿姨很能干,家里的事情都做了,这叫做‘任劳’;我不能干,她平时骂我两句我就听着;这叫‘任怨’。要是让一个人既任劳又任怨,家庭就不和谐了。”
的确,家庭关系是对等的。有人常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但离开对等就没了道理。其实,这句话有个前提:“家是讲爱的地方”。当一方全身心地奉献给家庭的时候,另外一方就应该认识到:“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受点委屈也就罢了。但离开前面的前提,那就偏离了对等。
有人说:儒家学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监督者:如果君不像君,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历史老早就给出了答案。如果君不像君,那么国家可能就要灭亡了。其实,家庭也是这样:对等的家庭是幸福的,不对等的家庭是不幸福的,甚至可能是面临破裂的。
对于国家大事,我们平头百姓或许没啥能力去影响,只能被动地承受。但对自己的家庭,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