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杜读书札记】原生家庭,女性主义,身份认同

(2019-06-19 22:00:5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

【李杜读书札记】原生家庭,女性主义,身份认同


在audible上听完郭小橹的英文自传,Nine Continents: My Story in and out of China。


郭小橹是英籍作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2002年,30出头去英国时,还不会说英语,几年后却用英文写了一本畅销小说A Concise Dictionary for Lovers。书里的前半段,故意采用中式英文,深深吸引了英语世界的读者。


我当年买了这本书,在上课时还曾引用,作为中式英文风靡英国的笑料,却未曾读完。


现在读郭小橹的自传,一是佩服她英文写作的勇气和才情;二,因为她是我的同龄人,想找找共鸣。同时,想了解一下她在英国闯天下的生活,看是否有借鉴意义。谁知她的生活轨迹与我迥异,笔下的伦敦,也和我不同。尽管如此,还是感触良多。


此书很沉重。阴郁、压抑、冲突、挣扎。我读了一半几近放弃,欲罢不能,坚持读完了。一位坚韧反叛的弱女子,其身世和命运令人揪心。


出身于一个浙江渔村,生下来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父母无力抚养,被送人。2岁时,赤贫的养父母又把她送回来,给她的爷爷奶奶抚养。爷爷阴鸷、暴力,后来自杀;奶奶驼背,软弱善良,整日以泪洗面。


9岁时,总算被父母接回家。但母亲溺爱哥哥,视她为无物。父亲是画家,热爱艺术,忽视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原生家庭带给她的阴影,笼罩她的一生。


12岁时,郭小橹遭父亲单位熟人性侵。郭小橹在这本自传里,写出了此人的姓名,说,这么多年过去,必须说出此人姓名,让此人受到惩罚。自传里,郭小橹谈到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寝室夜谈,另一位室友也声称受到同样遭遇。我读了很是震惊。如此普遍?尤其在农村、小城和小镇?


这几年,Me too运动在世界盛行,中国的女权运动却被无情压制。有多少女性,生活在不可启齿的阴影之下?


早年经历,剥夺了郭小橹与男性正常交往的能力,她的世界里,只有男性的霸道、武力、侵犯、性与暴力。这么多年过去,她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直到2013年,才艰难走出过往,与一位大学哲学老师同居,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月牙儿,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此书的另一个主题,是身份认同。无根的童年,让郭小橹反叛,渴望逃离,远离家庭和故乡。郭小橹的伦敦生涯,并不尽如人意。她居住在伦敦东区(印巴人、黑人聚集区),肮脏、混乱、贫穷。她笔下的世界,让东西两个阵营的人读了都觉得不快。


我欣赏郭小橹的才情,以及敢于表达的勇气。她说,”在中国文化中,沉默是常态...... 永远不要提悲剧,永远不要质疑它们。只能继续生活,苟且前行……”


她用英语写作,一是为了谋生,早期被逼无奈。二是为了自由表达。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她写剧本,能赚不少钱;想创作,拍独立电影,却饱受审查之苦。只有逃离。


她说,用中文写作,除了外部的出版审查,还有无意识的自我审查。外部审查是政治性的,而内部审查却是文化性。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手下的笔,已经受到大脑的限制了。


自传末尾,她的父母相继离世。她与父母的关系依然无法弥合。血浓于水,只存在于他人的世界里。我当年读台湾作家亮轩的自传《飘零一家》,对此印象深刻。在郭小橹的自传里,我看到的却是另一个结局。


郭小橹视父母的离世为一种解脱。出生即被父母遗弃,父母去世,只是第二次遗弃而已。她再次成为孤儿。


郭小橹说,我拒绝国籍、民族的划分,我拒绝属于谁,拒绝属于哪个文化群体。


也许,作为女性,早期被遗弃、被忽视和被控制,她和世界的交往,注定是一场艰难之路。


尽管在这些问题上,我没有她那决绝的态度,但深深理解。这样的经历,如此的沉浮挣扎,最终能获得心灵自由,已是幸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