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建十几个英语学习免费大群?
标签:
文化 |
分类: 香港生活录 |
今天写经典阅读札记,重读狂人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得一句:
“I am weary of my wisdom, like the bee that has gathered too much honey; I need hands outstretched to take it.
仿佛采蜜过度的蜜蜂,我已厌倦了自己的智慧。我需要你们伸手,向我索取这智慧。”
我平日里杂览闲读,拾了些前人牙慧,不甘寂寞,建了十几个大群,每天发点札记,好似路边发传单,逢人就给。读到尼采这句霸气的话,汗颜得很。
尼采是高人,只等人伸手,矜持。我才疏学浅,没人伸手,遂主动分发。
我写短札,总是写着写着收不住笔。今天干脆也恣肆下去。加上到了岁末,免不了年终总结的俗套。
对我而言,今年的大事,是自8月底建了十几个“知无知英文经典群”,目前还在不断扩容之中。
建群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提高“知无知”的影响力,建立知无知文化产品的推广平台。“知无知文化空间”,是青年学者谌洪果的人文教育梦想。我素所钦佩洪果的人品学识,自己的理念也和他一拍即合,遂作为联合创始人共同努力。
我加入的大多数专题微信群,基本上是你发一篇,我发一篇,东扯西拉,甚至沦为广告和自我推销,没有主线,难以持久。于是决定每天发一点英文经典的阅读札记,既推行我通过文字审美来学习英语的理念,也鞭策自己勤笔头,给自己一点读书的压力,这是初衷之二。
札记维持几个月后,发现缺乏系统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为自己抒怀,不利于有英语学习愿望的群员学习英语,便增加札记环节,作英语浅显圣经版本对照阅读。我不是基督徒,仅以文化和语言的角度解读。按目前进度,《读浅显圣经,学地道英文》札记得40年才能写完。
我现在上课,喜欢这种札记形式,简短,随意,符合碎片化的媒体时代特征。期间上了一次收费微课,一字一句读《老人与海》,应该算是最短的经典了,依然工程量太大,上完后到现在还没缓过气来。
建群发札记,对我来说是教学相长。群里高手众多,一点小小的谬误,立刻能得到群友善意的指正和探讨,令我受益无穷,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更是建群的初衷之三。
不到四个月,英语爱好者已纷纷聚拢而来,现在已经汇聚了13个群,7千多人。爱心人士也纷纷涌现。专业的英语配音员Jimmy主动义务为我们的圣经札记配音。志愿者@周英Zoe和@粉雪,每周主动为大家整理文字和音频。
微信群是个小社会,各类广告推销,小纷争也层出不穷。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大多数群已经形成了默契,静静地等待每天的札记,偶尔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英语学习探讨,点到即止。这些500人的群,有进有出,如流水的营盘,我能感受到大多数群友默默的支持。
若你身边有英语爱好者,请广而告知,欢迎大家关注“知无知”公号,在公号里回复“英文经典群”,“小知学妹”便会拉你进群。(请注意不要在我这里回复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