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2014-12-27 17:50:46)
标签:
军事 |
分类: 读书 |
旅途中读完一本闲书,《吴宓与陈寅恪》。三联出版。作者是是吴宓的女儿。
我一直对吴宓很留意。二十册的《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曾细细读过。这本《吴宓与陈寅恪》是修订本,主要内容来自吴宓日记。以前读他的日记,偏重八卦。此书,我当做吴宓日记的重点重读。
我关注吴宓,除了钦佩他的博学、风骨、气节以及道德文章,还因为专业接近。吴宓研究西方文学,又深谙国学,誓死捍卫中国传统。
吴宓关于外语教学的思想,直入我心。吴宓痛惜1952年后的外语教学重语言,轻文学。而近些年的英语教学,重语言不说,目的只为考试,更为不堪。学英语的真正目的,世人早已不知。开阔眼界,汲取人类现代文明,已不在多数大学生的视野范围。惜哉。
吴宓的英文水平,我不及万一。主要原因,在于我的中文能力,远不及吴宓的万分之一。吴宓研究西方文学,我连英国文学都没弄明白;吴宓谙熟西方哲学、历史,我连皮毛都不得。吴宓作为学衡派主将,可堪中文大师。我读他的日记、言行,深自惭愧。
1949年冬、1950年春,钱穆几次力邀吴宓和他一起创办新亚书院。吴宓均婉拒了。读得我扼腕叹息。倘若钱穆吴宓联手办学。学贯中西的人才,当不至寥若晨星。
最怕到这类书的尾声。风烛残年的大师们,在文革中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屈辱,读得我肝胆欲裂。大悲恸。
陈寅恪赠吴宓诗诗里有一句,“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如何对待知识分子,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文革到现在,反智倾向一脉相承。
以前称臭老九,现在,公知居然成了贬义词,这个社会离文明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