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高等教育被“用”搅糊涂了

(2014-06-29 21:23:31)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学梦
唐教授此文,深得我心也。前一阵子,教育部发出宏论,说要把全国大学的一半,改成职业技术学院。当年,扩招办大学,搞大学大跃进的,是教育部;如今裁撤大学,把大学降格成中专的,也是教育部。你什么时候不管教育了,中国大学就有救了。

 

唐晓敏

 

中国高等教育被“用”搅糊涂了。学校提出自己在培养“有用”的人才,“有用”的专业大力发展,一些所谓“无用”的专业则取消或者是改个名称,如历史系不是取消,就是改成“旅游系”。学生和家长都选择“有用”的专业。而学生选课、听课也是从是非“有用”来考虑。教育部也重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这也是看重了“用”——被机关或企业“用”。

教育部强调就业,学生也渴望就业,可是,就业率未见提升。“专业”选择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也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是,专业对口者越来越少。

所谓“用”,“用”的是什么呢?学生理解,自然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这只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从用人单位的眼光看,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倒是其他一些因素。首先是“人”怎么样?金岳霖曾提出:“无论一个人将来想做什么,无论他想当工程师还是医生,想当银行家还是码头装卸工,想当音乐家还是物理学家,温和而庄重的仪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愉悦都是他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这些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这里说到的,就是“人”怎么样。“温和而庄重的仪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教育。

其次,就说“能力”,那些最为“专业”的能力,也就是目前学生在校时最看重的能力,其实倒是很次要的。例如,新闻专业培养记者、编辑,自然需要培养学生写作新闻稿子的能力。但真正有经验的新闻教师,并不太看重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就讲:写新闻稿子,两个星期就能学会。关键是在哪儿发现新闻。这就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更涉及到感受力、洞察力,判断力,以及联想力、想象力。怎样发展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显然,各个分科过细的专业知识是承担不了此任务的。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更需要的是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教育。文学发展人的想象力,历史培养人的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哲学发展人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这些目前不被看好的学科、知识,实际上倒是更有用的。

就说专业知识的学习,最需要也不是当下最“有用”的那些具体的知识。那些最有用的具体的知识,在学校是学不到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就讲:“在战时我们了解到,飞机公司能在几星期内培养出飞机技工,比学校几年内培养出的更好。在学校里必然是由过了时的教师,用过了时的机械来训练学生。”学校所能做也应该做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最一般的原理,而不是让学生掌握那些具体的能够直接“用得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即使是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等学生到工作岗位上,也会发现,这些知识,要么是过时了而不能用,要么是太浅显而不够用。

还有,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产生新的知识,而且,这创新的知识,不仅仅是考虑当下的需要。还要考虑未来的民族发展的需要,以及能不能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如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的研究,在当下多无直接的用处,但这类研究也很重要,不少人因为这方面的出色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说,总有一些知识,就具体的年代而言,是没有“用处”的,但这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这些知识,学校需要教,学生也需要学习。中国高等教育太重视“用”,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这是没有远见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