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难
(2011-11-11 19:1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读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Song of Solomon。
莫里森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均与黑人和女权主题相关。这一本《所罗门之歌》,读起来感觉不错。
愈发觉得文学作品的不可译。不知道这部作品的中译本质量如何,真替译者捏把汗。一些颇有生趣的地方,想必译笔很难传神。
比如主人翁的姓名,就没法译。在美国废奴以前,黑人都是文盲,也从来就没有姓。内战后黑奴获解放,纷纷给自己取名字,所以美国黑人姓华盛顿和林肯的居多。而这本小说主人翁的爷爷,在登记时,碰上个醉鬼办事员。醉鬼问“who's your father”,爷爷说,“He's dead。”醉鬼填错了表,于是这支黑人家族的姓,成了Dead。
又由于主人翁吃奶吃到好几岁,别人就叫他milkman,奶娃子。这样,主人翁的名字叫Milkman Dead。主人翁曾梦想当一名医生,但有人说,叫你什么呢?Dr. Dead? 一句话便打消了他的幻想。这些,都让人如何翻译?读译文的读者,隔了几层意思,文学意味尽失。
黑人区的地名,也颇有意思。黑人喜欢约定俗成。因为一条街上住过一个医生,便管这街叫“Doctor street”,医生街。但政府当局为了规范管理,专门下了文告,说这条街叫Mains大街,not Doctor street。不料,黑人们只认得后面的字,便把这街叫做Not Doctor Street了。
译文里,只能读到由“医生街”改为“非医生街”,文字里的生趣荡然无存。还有搞笑的。这条街上有家Mercy hospital,“善心医院”。结果黑人们自从把街道改称Not doctor street以后,把Mercy hospital,也相应改为Not Mercy Hospital了。这该怎么翻译?“非善心医院”,还是“黑心医院”? 读原文时的会心一笑,应该挂不上译文读者的嘴角。
读了这篇小说,发现了美国黑人的幽默,以及幽默背后的苦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