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研究二十年回顾

标签:
健康养生糖尿病研究胡英华大庆杂谈 |
分类: 博主文集 |
1997年,国际著名的糖尿病杂志《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一研究首次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大庆研究是如何完成的?其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 李光伟
背景:大庆是今日中国的缩影
一提到大庆,就不得不说一说始于1960年的“石油会战”。中国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当时从全国众多石油厂矿、院校,部队抽调几十万名职工,调集几万吨器材设备,在大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对我国石油产品在当时做到基本自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油田建成后,大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逢年过节时油田都会给职工发肉、油、米、酒等,福利待遇明显优于中国的其他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庆的糖尿病患病率尚不足1%。然而,许多大庆人在满足于优越的生活条件时,却忽略了对健康的关注。由于“人拉肩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日常的体力活动大为减少,因为“吃得好,动得少”,也使得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开始增加。因此,当时的大庆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代表了中国人未来20年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这样的生活水平正是糖尿病高发的一个潜在因素;其次,大庆流动人口较少,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长期生活在那里,方便跟踪随访;再次,大庆地区各工厂都配备诊所,医院较多,医生充裕,这三项充分满足了研究的需要。
我们看到大庆当时的情况后,认为这一地区是研究未来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的理想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糖尿病专家与心血管专家合作,开始设计大庆研究,目的是探索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大庆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的确很有眼光,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
历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当时我们在潘孝仁教授教授的带领下参与大庆研究,试验的条件非常艰苦。有时候我们要去大庆,连火车票都买不到。没有坐票,我们就买站票。当时已56岁的潘孝仁教授与我们一样,在两节火车车厢的连接处铺几张报纸,一坐就是21个小时。甚至有的外国专家来从哈尔滨下了飞机要去大庆,也买不到火车票。时任大庆总医院院长的胡英华教授就想办法找到列车长,然后带我们上车,再临时找座位。我们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就住在大庆总医院的招待所,一间很小的房间里,还要摆下4张床。医院食堂的伙食条件有限,等到了周日,胡英华院长把我们接到他的家里吃饭,算是改善一下生活。
1986年的大庆研究,33家诊疗单位共筛查了110660人,结果577例糖耐量损害(IGT)患者被随机纳入了研究,分别进入对照组或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组又分为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三组)。在接下来的6年中,每两年评估一次这些IGT患者的糖尿病发生情况。1992年时,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结束。
之后所做的20年跟踪随访形势更为特殊和艰难。几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有些患者因为受假冒伪劣保健品宣传的影响,曾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因此对我们的询问极不配合。有些患者对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说:“你们怎么又来骗人了?”甚至还给我们吃“闭门羹”。为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就带着医院开的证明,拿着有效身份证件再去登门拜访。我有一个学生,为了做好随访研究,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孩子和一同去大庆,没时间照顾孩子就带着个保姆。可以说,为了做好大庆研究,我们的团队付出了太多心血。
成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
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证明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血糖轻度升高的人群如果未加干预,将有93%发生糖尿病,17%已经死于心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以前认为,IGT人群有1/3可能不会发展为糖尿病,但现在看来,如果不干预,几乎所有的IGT人群都将发展成糖尿病。但如果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干预,能够使以后14年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43%。第二,生活方式预防作用长期持久,可持续10年以上。上述结果强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长期且持久的。第三,预防糖尿病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病和死亡。大庆糖尿病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使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17%,使严重微血管病变(含失明和眼底激光手术治疗)发生率下降47%
专家追忆大庆研究的历程
“大庆研究的成果‘承载着研究者们二十载耕耘的勤和苦,三代人挥洒的才与思’。”8月27日上午,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年会举办的纪念大庆研究20周年活动中表示。
从构想到耕种
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的胡英华教授回忆,1986年4月,他正在进行大庆地区心脑血管病网络监测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吴英恺院士介绍,他结识了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了解到潘孝仁教授打算开展有关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研究工作。这次的偶然相遇让大庆研究这棵“参天大树”从构想的种子开始埋进了大庆的土壤中。胡英华开始积极联系石油管理总局和大庆市委,并获得了石油管理局局长和市长的鼎立支持。自此,糖尿病普查在全市33个点、17个中心拉开序幕,大庆研究生根发芽了。
“当然,开展这样的研究,最艰巨的工作是组织动员。”但由于有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医疗网络,研究组在动员大会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半年时间里就普查了110660人,其中糖尿病患者630人,糖耐量减低者577人。这些人按照居住点被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又分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饮食运动联合干预三种方式。对于干预组,社区医生每周要走访一次,每隔一段时间潘孝仁教授率专家组亲自普及糖尿病知识。
荆棘和荣耀
鉴于大庆研究的重要意义,美国疾控中心及大庆研究设计者之一Peter Bennett教授建议调查20年后的结果。2006年,中日友好医院又与油田总院合作,对当初那577名糖耐量低减者进行了20年后追踪随访。
这次随访形势更为特殊和艰难。10个月预调查时,只找到了388例糖耐量减低者,即应答率只有67.24%!李光伟说,“有些患者因为受假冒伪劣保健品宣传的影响,曾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因此对我们的询问极不配合,有些患者对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说,‘你们怎么又来骗人了?’”胡英华则回忆,“有的病人说啥也不同意体检,在家访时最终把我们撵出来,并警告我们,再不走就向110报警,把我们的调查人员都气哭了。”
研究组就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工作,胡英华则回忆,“有的家属不同意检查,我们就在他摆摊卖菜的时候,把菜买下来劝他检查;有的人把我们当成卖假药的,不开门,我们就找派出所警察帮助我们叫门。”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随访率94%的奇迹令外国人吃惊。
2008年,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其20年长期随访的结果,不仅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长期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再一次显示世界糖尿病预防领域是中国人在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