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待自己,从体检开始

(2009-08-24 15:40:42)
标签:

保健

健康

糖化血红蛋白

并发症

萧建中

            善待自己,从体检开始

 

35.5%的人很少参加体检,近半数患者从不监测并发症情况,这是本刊记者日前对北京的部分糖尿病患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放松对疾病风险的警惕,无疑是对生命的漠视。

指导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袁申元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  萧建中

 

健康体检是早期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项正规的医学检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异常的体征,找出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还有助于正确评估被调查者的身体状况,进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接受身体检查,对治疗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进展都十分重要。针对北京地区部分糖尿病患者接受定期体检的现状,记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初步调查,结果依然堪忧。

 

“大课堂”的“常客”治疗达标仅1/4

我们通过举办患者座谈会、参与健康大课堂等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17份,其中男性57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为63.3岁,病程最短的仅有2个月,最长者达27年,平均为9.7年。80.3%的患者没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

被调查的患者中,“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40.2%;职业多为国企职工,比例约为2/3,收入水平多集中在1000~2000元(占63.2%)。由于受场地、人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纳入本次调查的患者多为北京市城镇居民,接受三甲医院健康大课堂教育的机会较多,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但即使如此,糖尿病控制情况“良好”的患者比重仍不乐观,仅为26.5%。

 

并发症显现,认知度不高,糖尿病教育需要反思

在本刊的调查中,位列前5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11.1%)、糖尿病眼病(10.3%)、糖尿病神经病变(6.8%)、糖尿病肾病(4.3%)、糖尿病足(3.4%)(见图1),并发症的总患病率为28.2%。

据萧建中主任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与病人病程的长短有关,像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到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产生、氧化应激作用等。控制血糖,只能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消除并发症。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部分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与并发症的相关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选择“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的患者接近半数(见图2)。萧建中主任认为,患者的认知度不高,有可能是糖尿病教育做得不到位,糖尿病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是一件值得反思的问题。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都与血糖密切相关。血糖的监测可分为定点监测和长期监测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到目前为止,很多循证医学研究所采用的判断指标,主要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情况。已经发表的很多研究结果,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都已证实,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而血糖水平用什么来代表呢?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低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肯定越小。萧建中主任还建议,对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对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可适当放宽监测的要求。

 

近1/3的被调查者很少体检,半数患者不查并发症

记者注意到,有35.5%的被调查者很少参加体检(见图3)。对此,萧建中主任认为,患者不去做定期检查,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是否有时间、能否承担检查费用、对疾病重视与否、糖尿病是否对病人造成了痛苦、教育水平的高低等。“糖尿病患者定期做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在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自我血糖监测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在进行糖尿病教育的过程中,会教育病人全方位地监测自己的病情,包括眼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情况,而不仅仅是监测血糖。”

萧建中主任还指出,常规意义上的健康体检与糖尿病专科检查是两回事。前者是针对大多数没有主观症状的健康人群而言的,其体检的目的通过初步筛查。而糖尿病病人所接受的定期检查,是在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前提下,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为其制订相应的检查项目,目的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但检查的具体内容和体检的频率,要看病人的血糖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的风险等,不可一概而论。

表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患者并发症监测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体检项目,包括眼底、心脏、肝肾功能、血脂等,患者的参与比例仅为50%左右。而口腔、下肢血管、前列腺、妇科、骨密度等体检项目,参与比例仅为三成。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对并发症的监测状况令人担忧。袁申元主任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每年要做哪些相关检查,医生应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患者在就诊时可以询问医生,自己是否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

1.眼底检查  成年和青少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的3~5年内,均应由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首次散瞳后的全面眼科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明确诊断后的短期内,由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首次散瞳后的全面眼科检查。1型和2型病友应由在诊断视网膜病变和治疗上有丰富经验的眼科医生每年进行重复检查。如果眼部正常,可以在眼科医生的建议下减少检查次数至2~3年检查1次,如果出现了视网膜病变,检查则应更加频繁。

2.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和尿常规检查的频率都没有具体规定。尿常规应每年查1次,以便及时发现肾脏病变和尿路感染。首诊及1型糖尿病发病5年以上的患者,应每年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应半年左右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

3.心脏检查  大血管并发症不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但是糖尿病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做1次心电图检查,以后应每6个月做1次心电图检查。

4.肝肾功能检查  肝肾功能至少应每年查1次。首诊及服用口服药者每1~2个月查1次,除外肝脏病变及药物肝损害。

5.血脂检查  应每6~12个月检查1次血脂。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需要增加检测次数。首诊及每年查1次血脂,及时治疗冠心病危险因素。

6.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应每3个月检查1次。UKPDS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下降37%,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下降14%,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12%,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16%。

7.下肢血管检查  很多病友没有条件检查下肢血管病变,每次就诊时可以请门诊医生摸一下足背动脉。

8.皮肤病变检查  一般患者不会因为糖尿病而专门去皮肤科就诊,临床也没有这种要求。建议患者出现皮肤问题时应该早就诊,早治疗。

9.骨密度检查  临床没有对骨密度检查频率作相关具体规定,可每年检查1次。

袁申元主任强调,一般在糖尿病诊断之初,应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但应注意对不同患者有所侧重。检查应先注意有无继发原因所致的糖尿病,如血色病、胰腺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之初即应注意有无眼部、肾脏、足部、神经、心脏和血管并发症。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各种感染发生。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很差时常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查体时应予以重视。

 

进行健康评估,祛除有损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现实中,有些体检者往往对体检的过程较为重视,但却忽视了体检报告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有22.2%的患者承认,“在每次体检后并未认真阅读体检报告”,并且有30.8%的患者未能按照体检报告中的具体建议,改变其生活方式或做进一步相关检查。

实际上,体检报告是对参加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室检查结果,得出的整体性健康评估。该结果有助于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疾病治疗方案,因此,体检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仔细阅读体检结果,并认真地将医嘱付诸于行动,无疑失去了健康体检的意义。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获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应及时把体检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有看不懂或心存疑问的地方,可在第一时间向医生咨询,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体检的作用。

 

相关链接2:体检的注意事项

1.饮食会对体检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很多正常参考值范围是以空腹血液测定值为基础的。因此,在体检前应作好准备工作。比如,血液标本收集最好在早晨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上午9:00。如果太晚,体内生理性激素的分泌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2.体检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体检结果,进而造成假阳性。因此,体检时应保持心态平和,切忌在激动、兴奋、恐惧的状态下接受体检。

3.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体检结果。如维生素C可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口服避孕药可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铁、三酸甘油三酯增高等。

4.理智面对体检结果  如果体检的某几项结果异常或超过正常范围,应引起重视,但也不必过分紧张。可请专业医生分析自己的体检报告,针对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