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从体检开始

标签:
保健健康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萧建中 |
35.5%的人很少参加体检,近半数患者从不监测并发症情况,这是本刊记者日前对北京的部分糖尿病患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放松对疾病风险的警惕,无疑是对生命的漠视。
指导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
健康体检是早期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项正规的医学检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异常的体征,找出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还有助于正确评估被调查者的身体状况,进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接受身体检查,对治疗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进展都十分重要。针对北京地区部分糖尿病患者接受定期体检的现状,记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初步调查,结果依然堪忧。
“大课堂”的“常客”治疗达标仅1/4
我们通过举办患者座谈会、参与健康大课堂等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17份,其中男性57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为63.3岁,病程最短的仅有2个月,最长者达27年,平均为9.7年。80.3%的患者没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
被调查的患者中,“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40.2%;职业多为国企职工,比例约为2/3,收入水平多集中在1000~2000元(占63.2%)。由于受场地、人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纳入本次调查的患者多为北京市城镇居民,接受三甲医院健康大课堂教育的机会较多,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但即使如此,糖尿病控制情况“良好”的患者比重仍不乐观,仅为26.5%。
并发症显现,认知度不高,糖尿病教育需要反思
在本刊的调查中,位列前5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11.1%)、糖尿病眼病(10.3%)、糖尿病神经病变(6.8%)、糖尿病肾病(4.3%)、糖尿病足(3.4%)(见图1),并发症的总患病率为28.2%。
据萧建中主任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与病人病程的长短有关,像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到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产生、氧化应激作用等。控制血糖,只能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消除并发症。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部分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与并发症的相关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选择“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的患者接近半数(见图2)。萧建中主任认为,患者的认知度不高,有可能是糖尿病教育做得不到位,糖尿病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是一件值得反思的问题。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都与血糖密切相关。血糖的监测可分为定点监测和长期监测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到目前为止,很多循证医学研究所采用的判断指标,主要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情况。已经发表的很多研究结果,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都已证实,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而血糖水平用什么来代表呢?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低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肯定越小。萧建中主任还建议,对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对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可适当放宽监测的要求。
近1/3的被调查者很少体检,半数患者不查并发症
记者注意到,有35.5%的被调查者很少参加体检(见图3)。对此,萧建中主任认为,患者不去做定期检查,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是否有时间、能否承担检查费用、对疾病重视与否、糖尿病是否对病人造成了痛苦、教育水平的高低等。“糖尿病患者定期做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在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自我血糖监测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在进行糖尿病教育的过程中,会教育病人全方位地监测自己的病情,包括眼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情况,而不仅仅是监测血糖。”
萧建中主任还指出,常规意义上的健康体检与糖尿病专科检查是两回事。前者是针对大多数没有主观症状的健康人群而言的,其体检的目的通过初步筛查。而糖尿病病人所接受的定期检查,是在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前提下,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为其制订相应的检查项目,目的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但检查的具体内容和体检的频率,要看病人的血糖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的风险等,不可一概而论。
表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患者并发症监测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体检项目,包括眼底、心脏、肝肾功能、血脂等,患者的参与比例仅为50%左右。而口腔、下肢血管、前列腺、妇科、骨密度等体检项目,参与比例仅为三成。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对并发症的监测状况令人担忧。袁申元主任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每年要做哪些相关检查,医生应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患者在就诊时可以询问医生,自己是否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
1.眼底检查
2.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
3.心脏检查
4.肝肾功能检查
5.血脂检查
6.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7.下肢血管检查
8.皮肤病变检查
9.骨密度检查
袁申元主任强调,一般在糖尿病诊断之初,应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但应注意对不同患者有所侧重。检查应先注意有无继发原因所致的糖尿病,如血色病、胰腺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之初即应注意有无眼部、肾脏、足部、神经、心脏和血管并发症。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各种感染发生。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很差时常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查体时应予以重视。
进行健康评估,祛除有损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现实中,有些体检者往往对体检的过程较为重视,但却忽视了体检报告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有22.2%的患者承认,“在每次体检后并未认真阅读体检报告”,并且有30.8%的患者未能按照体检报告中的具体建议,改变其生活方式或做进一步相关检查。
实际上,体检报告是对参加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室检查结果,得出的整体性健康评估。该结果有助于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疾病治疗方案,因此,体检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仔细阅读体检结果,并认真地将医嘱付诸于行动,无疑失去了健康体检的意义。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获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应及时把体检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有看不懂或心存疑问的地方,可在第一时间向医生咨询,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体检的作用。
相关链接2:体检的注意事项
1.饮食会对体检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很多正常参考值范围是以空腹血液测定值为基础的。因此,在体检前应作好准备工作。比如,血液标本收集最好在早晨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上午9:00。如果太晚,体内生理性激素的分泌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2.体检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体检结果,进而造成假阳性。因此,体检时应保持心态平和,切忌在激动、兴奋、恐惧的状态下接受体检。
3.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体检结果。如维生素C可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口服避孕药可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铁、三酸甘油三酯增高等。
4.理智面对体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