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寄托
(2009-06-18 13:01:05)
标签:
保健老年人安享晚年生理健康健康 |
分类: 博主文集 |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寄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将面临着如何安享晚年时光的困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离退休后只是悠闲养老的观念也正在随之改变,心身健康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追求。如何才能真正拥有灿烂的夕阳红呢?心理专家建议,老年人应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心理寄托。
树立人生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王大华指出,老年人如果希望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有质量,应树立晚年生活的目标。这种目标与年轻人所说的人生目标不同。年轻人更多地是希望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地位的提升等,但老年人更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家人、周围的人能过得更好。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寄托可能更加实际。比如,有些老人会选择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读书、下棋、学琴、绘画、跳舞等。这些爱好的养成,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调整生活态度
现实生活中,有的老人拒绝接受新鲜的事物,害怕从头再学,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对此,王教授认为,老人们还是应当找到生活的目标,即使这些目标很简单,比如健身、带小孩、参加老年大学等。因此我们建议,老年人应使自己活跃起来,积极地面对生活。
从工作岗位上卸任后,老年人应摆正心态,不要总是回忆过去在职时的风光,以免产生心理失落感。应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周围的人加强沟通,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据王教授介绍,他们曾经做过有关老年人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非常大,包括自身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肯定要考虑生理健康对心理的影响。
目前,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能看得比较开,认为“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很正常”;但也有些患者过于忧虑,每天都在考虑如何看医生,如何吃药,自己为何遭遇了如此的不幸等等,这种心理状态肯定会影响到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的认知、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对自己人生的评价等。因此,生理健康肯定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实际上也能为心理健康打好基础。
学会营造快乐心情
得了糖尿病,只是人生中遇到的一处挫折,大可不必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心理负担过重。首先要相信医生,遵照医生的嘱托,尽早采取防治措施,积极配合治疗,其次,自己要做好生活方式的调整,加强监测。要明确一点,控制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很多糖尿病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获得了精彩的人生。
与糖尿病相伴的日子,也并非都是泪水与苦涩。生活的快乐要用自己的健康心绪来营造。不要把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看得过重,应学会放松压力,宽容待人。道理很简单,烦恼也是病在身,快乐也是病在身,不妨坦然面对。
相关链接:老年人的8种心理寄托
1.良好的自我认识;
2.自重自尊,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充实美好;
3.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
4.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的之一;
5.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6.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安享晚年;
7.内在的精神生活;
8.爱护和关怀,不遭到社会遗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