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血管外科
(2009-06-16 17:26:17)
标签:
健康保健腹主动脉瘤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
分类: 博主文集 |
走进血管外科
糖尿病是外周血管疾病(PA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不但要关注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常见病,也要警惕容易被忽略的外周血管疾病,因为这类疾病同样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信号。
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都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常会遭受动脉粥样硬化的痛苦,而且其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病人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疾病治疗的医院之一,记者就外周血管疾病的相关内容采访了该院的血管外科专家。
防治外周动脉疾病须尽早
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一直在成倍地增多,80%的糖尿病病人最终会因并发的血管病而死亡。肢体动脉闭塞症是糖尿病四大血管病并发症之一,需要积极治疗,防止致残。
郭连瑞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及高半胱氨酸血症都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其中,糖尿病会明显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而且糖尿病病人发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年龄提前,病情也更复杂和难治。因此,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现足部麻木、发凉,下肢活动时乏力、疼痛、抽筋等症状,即应尽早就诊,不要等到肢体出现静息痛或溃疡坏疽时再治疗。预防周围动脉硬化,要从控制其高危因素入手,如戒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在治疗方面,抗栓治疗可以预防血管并发症,他汀类降脂药物可能具有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专家还强调,健康合理的饮食及适量的运动锻炼对控制外周动脉粥疾病进展也十分重要。
糖尿病足的治疗需个体化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导致的出现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的足。北京地区一组多中心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达90.8%,因此,重建下肢血运对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目前重建下肢血运的方法有很多。介入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并且微创,恢复快,常常被列为首选。有周围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病人,常常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变,尤其严重肢体缺血的病人,长期的疾病消耗导致病人全身状况很差,微创治疗对这类病人尤其有益。如果病人的身体状况较好,血管条件适合,也可以优先考虑进行旁路移植手术来重建下肢血运。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合,病人没有明显的远端血管流出道,或身体状况很差,可考虑采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即抽取自体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缺血部位,促进缺血肢体生成新生血管。目前,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发现这一方法安全而有效。然而,这一技术开展的时间还短,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的对照研究结果。专家最后介绍,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基因药物,可以象干细胞一样被移植到缺血部位,促进生成新生血管,目前该药在国内、外均已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很有希望给下肢缺血的病人带来福音。
专家强调,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微创技术彰显优势
有资料显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西方国家调查发现50岁以上人群腹主动脉瘤患病率达3%~10%。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腹主动脉瘤发病的基本原因。据郭主任介绍,腹主动脉瘤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谈到腹主动脉瘤的治疗,首先要看其适应证。比较小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机会小,可以先随访观察。瘤体直径大于5厘米时,破裂机会可达10%~15%,是公认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指征。传统手术治疗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累积,术式定型,效果确实,但创伤较大,对病人的手术耐受力要求较高,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高。9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技术能够以最小的创伤,来治愈腹主动脉瘤。它通过在瘤体内部置入支架型血管来重建新的血流通路,避免瘤体继续受到血流冲击而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常常合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器官的疾患,病情复杂,手术危险大,目前临床上应用越来较多。微创治疗能给这些病人带来更大的益处。但这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比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