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正确“倾诉”
(2009-06-03 13:48:18)
标签:
人本主义理论心理问题讲者听众王大华健康 |
分类: 博主文集 |
学会正确“倾诉”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排解心中的烦闷呢?一般来讲,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传统治疗方法多是鼓励他们寻找各种途径进行倾诉,以释放心中的压力。但也有观点认为,经历重大变故之后,亲历者选择对自己的的想法和感受避而不谈,也许对心理恢复更有利。对于如何看待倾诉的作用,心理专家持何观点呢?
要避免过度倾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王大华认为,总的来说,倾诉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这里所说的倾诉,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诉说。倾诉的对象可以包括长辈、好友、同事等,这是很有帮助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很多接受心理援助的人,是被诱导、强制性地去回顾往事,而不是完全基于自身的意愿。比如,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灾难性的经历,对灾民和救灾者进行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心理援助过多,反而会带来伤害,好像是伤口没有完全愈合就又被撕裂一样,结果适得其反。应当指出,心理援助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
王大华教授同时指出,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不同心理医生使用的方法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所持的理论观点也存在差异。比如,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认为,在灾难过后,人们通常会经历一段关键时期,这时经历者必须要顽强地面对,努力将心中的话讲出来,这样才能打通被阻塞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反复地去挖掘受众内心的感受。相反,另一种观点(如人本主义理论)则相信每个人都具备成长的潜能,应使用一些鼓励、安抚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这类观点显然是不主张倾诉的。
倾诉的最重要目的,不是要把事情讲出来,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把积累起来的紧张的情绪宣泄出来。例如,在日本有些公司,专门为员工设计了宣泄屋,屋里放置了模仿公司老板形象而制作的玩偶,供员工发泄情绪使用。将长期积累的压力疏导出来。否则员工被压抑得太久,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会被打乱,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倾诉也是为了反省
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当人们把内心中的烦闷讲出来时,其实也是在梳理头脑中繁杂的思绪。讲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化的过程。而且,当人们在讲述的时候,脑海中也在回放整个事情的经过,可能也会起到反省的作用,因为理智已经开始参与事情的解决过程。
王大华教授还告诉记者,有时听众在聆听讲者的倾诉时,也会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互诉”。通过互相交流,倾诉者也可体会到听众的内心感受,从而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逐渐学会理解和宽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是建议大家使用倾诉这种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因为这种办法简单易行,十分有效。”
除了找人诉说这种常见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如写写博客,这也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之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便捷地地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写博客的好处是可以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情,还能得到一些不认识的网友的评价,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