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7日
(2009-05-27 15:45:26)
标签:
健康 |
分类: 博主文集 |
医德高尚 精益求精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的几位副主任委员中,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的 陆菊明教授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作为国内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军队内分泌学科的领军人物,他的医风医德不仅深受患者拥戴,其丰硕的临床科研成果也为同行所敬佩。
初夏的北京,午后气温骤然升高。尽管离上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楼七层的百人大教室早已座无虚席。与往常一样,又到了糖尿病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时间。在病友们的热切期盼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如约而至,他就是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菊明教授。虽然连日的操劳,让陆教授略显憔悴,但他的脸上依然笑容可掬。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讲解,让到场的近百名患者受益匪浅。他们纷纷表示,陆教授的授课深入浅出,细致生动,对病友的治疗和生活帮助都很大。在随后的专访中,陆教授和蔼可亲的大家风范与朴实无华的风格,给本刊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命运安排,今生无悔
陆菊明是地道的上海人,生于1950年9月。文革期间,高校停止招生。对他来讲,参军入伍在当时已是唯一选择。刚入军营,领导见他身体瘦弱,就安排他去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几个月后回到部队当卫生员。那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战士们开药、打针,处理一些简单的疾病。因为陆菊明是老三届毕业生,加上工作一贯认真细致,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1971年,组织上推荐他去南京继续深造。3年之后,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当时,南京的内分泌学科在国内成绩较为突出,著名内分泌专家吴国梁教授希望陆菊明能跟他一起从事内分泌工作。就这样,陆菊明在内分泌学领域一干就是30年。
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了几年之后,北京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准备扩建高干病房,陆菊明就被调到了北京。研究生考试制度恢复之后,他报考了内分泌专业。1985年,陆菊明获医学硕士学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自己选择职业,都是组织上安排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志向。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比较适合我的,因为我做事认真、仔细,关心每一个病人。”
一本难忘的英语字典
陆菊明对医学专业的兴趣,最早源于自己的家庭。“我父亲不到40岁就死于肝硬化出血。他的去世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我并不理解肝硬化出血为何会这么严重,以至于夺去人的生命。”当卫生员后,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医学知识,但对很多疾病的原因和具体处方的道理,他并不很清楚。因此,他对医学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此类的书很难找到,好容易得到一本,他就如饥似渴地从头读到尾,书中的很多细节都牢记在心。
在南京求学时,有一天他偶然在仓库的角落发现了一本非常破旧的英汉字典,书页都已经泛黄,还散落了一地。他很小心地把它收集起来,装订好,随身带在身边。对于这件事,陆教授至今仍津津乐道,“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很难找到这样一本英语字典。现在当然条件好了,但我那个时候,能得到这样一本书还是非常宝贵的。”
年轻医生要懂得思考
从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开始,陆菊明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常常会利用晚上值班的时间,仔细分析患者的病例,反复考虑更为合理的用药方案。因为处处为患者着想,医患关系融洽,几十年中他从未与病人发生过纠纷。
301医院每年都会培养很多进修生、研究生,内分泌科每年有大约40名进修医生。“我们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基础教育。每周给他们讲课,指导他们的临床知识,帮助他们在业务上全方面提高。”对于年轻的内分泌医生,陆教授也有他的期望:“我希望年轻大夫能多接触病人,从治疗病人中间获得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专业不像心内科、呼吸科,病情就摆在面前。内分泌疾病相对来说比较隐蔽,有些需要仔细地观察,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然后才能诊断出确切的病症。目前国内的内分泌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年轻医生需要接受一定的训练,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思路要宽。比如说,缺钾的病人,不能仅仅考虑补钾,首先要找到缺钾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
医生要始终为患者着想
在内分泌学领域工作了这么多年,陆教授感觉有两点是最令他忧虑的。首先是糖尿病的防治任务还很艰巨;其次,国内的内分泌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造成基层医院出现误诊、误治,甚至给病人造成终身遗憾。尤其是后者,更令他担心,“医生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使病人尽可能地接受早期诊断和治疗。”
陆教授列举了他们医院遇到的病例:“比如有的病人本来是甲亢,却被误诊为肿瘤;有些病人明明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肿大,被误诊为垂体瘤。病人接受了放疗、手术,结果并没有治好,实际上吃药就能解决问题的。”他见过一位学生患者,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初三的时候身体出现了不适,实际上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结果被当地医院误诊为垂体瘤,结果用药、放疗,还是不行,于是来到北京就诊。正赶上陆教授出门诊,他一翻病例,实际上当地医院的病情记录上显示就是甲减,数据全在那里。很遗憾当地的医生没有认真查看。送到301医院,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些事情给我的印象非常深。这些病人实际上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些误诊都是很遗憾的。”
重视教育,利国利民
对于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陆教授不是很满意。他认为,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得很快,这其中有很多因素。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卫生部门更多的是强调治病,而预防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这就需要大众媒体多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我看到很多报刊杂志在宣传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我觉得非常好。糖尿病病人获得这些知识后,可以影响他们的家人,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人。”
陆教授特别谈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医院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糖尿病大课堂,很多病人都是老面孔,每年都来听课。只要是听课多的人,一定控制得好。因为他们关心自己的病,希望得到新的知识,并落实到指导实践。他们会经常监测血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听从医生的指导,调整自己的治疗。因此我们还会继续办下去。”
最后,陆菊明教授告诉记者:现在看起来,根治糖尿病还很遥远。胰岛移植、干细胞移植似乎有根治糖尿病的希望,但距离最终攻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距离。他希望能研制出更好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另外,智能化的胰岛素泵也许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采访中,桌上的电话不时地响起;采访刚一结束,顾不上喝口水,陆教授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他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以求的医务工作者,以博大的胸怀,为糖尿病事业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不知疲倦。
专家简介
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内分泌专科中心主任,北京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等编委。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医疗成果奖9项,发表论文200多篇,1998年获吴阶平-杨森医学研究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