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糖尿病防治中的常见误区(上)
(2009-05-27 15:29:56)
标签:
健康 |
分类: 博主文集 |
解析糖尿病防治中的常见误区
控制糖尿病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的干预,并配合正确的药物手段治疗,同时加强日常监测。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策略看似简单,但即使是患病多年的老病友,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本期我们分别从多个方面总结了病友们的一些常见治疗误区,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为您逐一加以分析。
指导专家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
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
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及患者自身领悟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他们对糖尿病认知水平的差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廖二元教授就曾指出:因为缺乏专业医学背景,不管是老病友还是刚确诊的新患者,都不可能完全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各方面内容,有些时候总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因此,糖尿病教育必须时时讲,反复讲,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患者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一、药物治疗误区
误区1:口服降糖药餐前、餐后服用都一样,漏服一次没关系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口服降糖药分为五类,这五类药物作用性质不同,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也都不一样,所以是餐前服还是餐后服,要根据药物不同作用机制来确定。
磺脲类药物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双胍类降糖药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误区2:糖尿病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相对来讲“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但我国的糖尿病90%是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最大特点是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所以,有很多患者患了糖尿病并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更多的是出现并发症以后才就诊发现原来都是糖尿病惹得祸。
实际上有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突然出现血糖非常高的状态,如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2/3以上昏迷之前没有被诊断患有糖尿病,或者没有任何和糖尿病相关的症状,但是他确实也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如果有高危因素,应到医院进行正规检查,做一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确定是否有糖尿病。千万不要仅仅依靠典型症状,抱着侥幸心理,作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
误区3:血糖正常就不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认为血糖正常就不会出现并发症。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除了血糖要控制正常,还要进行其他方面危害因素的干预。只有所有危险因素都有一个良好的干预,才有可能减少和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
因为糖代谢异常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多种代谢异常,如高胰岛素抵抗状态,代谢紊乱本身就可以出现并发症。另外,高血压、血脂紊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肥胖、抽烟)等,也都可能出现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对的,应该除了控制血糖以为,还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做到超越以血糖为中心全面控制代谢紊乱。
误区4:一发现糖尿病就使用药物治疗,血糖正常后立刻停药。
此问题需视具体情况而定。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就需要终生依靠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存。其中有些患者诊断后经过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暂时缓解,胰岛素用量减少,甚至短时间停用,被称为“蜜月期”,但最终仍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所以即使停用了胰岛素,也要定期监测血糖。妊娠糖尿病在诊断后,经过正确的饮食管理仍不能达到治疗要求时开始胰岛素治疗,大多数随妊娠的终止而得到缓解,不需要继续胰岛素治疗,但将来其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仍是增加的,也同样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特殊类型糖尿病是指那些已经被明确具体病因的糖尿病,是否停药要看具体的病因/诱因和胰岛B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对2型糖尿病来说,一部分患者发现时病情很轻或者说发现很早(血糖偏离治疗目标不大),常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化验时被发现,通过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和增加体力活动就可以达到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要加用降糖药物。有些患者发现糖尿病时血糖很高,在新诊断时即需开始药物治疗,甚至短期使用胰岛素。如果这些患者在诊断时存在一些可纠正的诱因(过多食物的摄入、体力活动少、精神创伤、感染等),随着诱因的消除,降糖药可逐渐减量,甚至停用,仅需要饮食控制和运动即可达到满意的控制,但导致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没有解决,密切监测血糖非常重要(即使已经停药)。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降低,在这一阶段,即使没有诱发因素,血糖也很难达到治疗目标,需要用降糖药物维持。
误区5:受非临床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价格、药源、利润、广告等,导致用药不当。
口服降糖药物种类很多,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各有其特点,同一类型的糖尿病所处的自然阶段不同,这些均决定了糖尿病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通过医生的临床评估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案,而且,需要长期监测,不断调整。对于一个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另一个患者未必是安全有效的。许多糖尿病患者常从其他患者、广告宣传获取药物信息,从而导致药物选择失当。对于一个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价格也是选择药物要考虑的因素,因为糖尿病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终生疾病,不会因为吃了几天高价药而治愈,应该选择患者能负担起而坚持长期服用的药物,另外,一些边远地区的患者不远万里来到大城市,医生也应该根据当地药源情况选择药物,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以达到长期的血糖控制。
二、饮食、运动及心理治疗误区
误区6:不管是中药、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吃保健品比较安全?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不良反应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是药三分毒”。但是如果合并有多种代谢异常,有比较高的血糖水平,不进行合理的治疗,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不利用西药或者是中药,将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对代谢紊乱的控制。有可能药物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是不用药出现的多种代谢异常本身可引起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命质量影响将是更加巨大的。两害相争取其轻,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合理应用药物。
保健品仅仅是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的产品,它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药物和一个主要的治疗手段来控制代谢紊乱,因为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仅仅依靠吃保健品而不去系统治疗将很难把各种的代谢紊乱控制到正常。患者只有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这样才能全面控制代谢紊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误区7:控制饮食就是节食吗?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必须进行科学饮食,但这决不是节食。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热量和三大营养素,即每日每千克体重25千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占饮食中的比例为55%左右,脂肪要小于30%,蛋白质控制在12%~15%,这三样加起来是100%。放弃科学饮食而刻意的节食,只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加快骨质疏松的进程,这是得不偿失的。
生活中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比较胖,一旦确诊往往有害怕心理,所以确实有很多患者确诊后就吓得不敢再吃。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孟里告诉记者,她在门诊见过一位患者,从确诊后一口粮食都不吃,只就吃龟、鳖一类东西,进院后时比一般人还胖,血脂超标,这就是因为蛋白质、脂肪摄入比例失调造成的。健康饮食的目的是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不得或晚得并发症,不影响寿命。所以,糖尿病患者确诊后一定要根据营养师的要求科学饮食,千万不要自行节食,以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误区8:控制饮食就是控制主食,副食可以不限制。
所有能入口的食物都是有热量的,只是产生热量的成分不同,比如糖、蛋白质、脂肪等。主食一点儿也不吃,光吃副食是不对的。副食中的肉、蛋、奶、豆类都会产生热量,也不能不加限制地吃。因此要注意主食和副食的合理搭配,保持均衡营养。另外,不要暴饮暴食。我常常问病人,你现在采取的饮食控制的方案,能否坚持到最后?只是坚持一两个月,谁都能做到。但如果不能做到长期坚持的话,就没有太大意义。要让患者稍微有饱腹感,不能很饱。不能让患者天天饿肚子,这样的话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病人就不愿意跟医生继续合作了。可能他坚持一段时间的饮食控制就放弃了。要让患者在相对正常的平衡饮食前提下,有规律地运动,同时注意按时就诊,
误区9:凡是糖尿病患者就能采用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防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之所以糖尿病目前的发病率这么高,与人们吃得多,动得少有关。但是,糖尿病病人中有很多人同时还有其他并发症,比如心脑血管病、肝硬化、肾衰、严重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医生都要考虑到。要鼓励糖尿病病人多运动,但一定要嘱咐病人,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运动。也就是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误区10: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仅仅依靠医生和家人
一般来讲,患者不关心自己的病是假的。得了糖尿病之后还是会紧张的。刚得糖尿病的时候,很多患者会出现恐慌,甚至觉得天仿佛一下子塌下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家属也会给予配合,加上患者自身的努力,血糖可能会很快得到改善。
要想把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做得很好,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糖尿病患者要想坚持终身用药,必须有一定的毅力。有可能患者用了一段时间药物后,就会产生一些偷懒的心理,总把治病寄托在到医院就诊这种途径,可能就放松了按时服药的要求。这种时候,家属的作用尤为重要。另外,患者到医院就诊也要端正态度,不能马虎。有的病人就是想让大夫随便开点药,这是对自己的治疗不负责。说到底,糖尿病治疗得好不好,还是要取决于患者本人。
误区11:重治疗,轻检查,甚至有的患者不接受检查,怕抽血、怕花钱
这个问题在门诊反映得比较突出。现在来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并不高。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治医生要相对固定,病人可以找一个自己信任的医生,这样的话达标率可能更高。可是就普通专科门诊而言,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如果达到20%就相当不错了。北京宣武医院内分泌科的鲁梅花主任说:“从我的门诊来看,我接诊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可以达到70%以上。因为每次患者来找我,我都会关注他们的病情,并要求他们每三个月必须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很多人觉得检查不但要花钱的,还要抽血,营养会不会受影响。这就需要医生为其讲解其中的道理。要让患者明白,如果你不去检查,就不知道血糖是否达标。不是说光靠吃药就能把血糖控制好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出现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可相应升高20%,这是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