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青羊宫游记
(2012-07-21 06:20:00)
标签:
成都青羊宫历史文化图片 |
分类: 国内游记 |
关于青羊宫的历史,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记》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两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在宋真宗时,真宗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为道德天尊。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祖师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而祖师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坐落在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八卦亭,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两重飞檐鸱吻,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造型古朴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石板栏杆上两层均为八角形。


人们在走八卦图。人在中间走过,并在中间的原点重踩一脚,一生平安,顺顺利利。这些人和我是一个团的。
“丹台碧洞”四个大字显露出皇家的威严,落款为“清康熙四十一年岁在壬午冬月御笔”字样。在清代,二仙庵是西南全真派传戒中心,“丹台碧洞宗”在西南影响极大,“这块匾对青羊宫意义重大,是镇宫之宝!”文革时期,青羊宫文物被抄毁,“二仙庵”匾额也被当成柴火烧了。为了保证“丹台碧洞”金匾的安全,青羊宫道人便将这块金匾送往青城山。此后,这块御书金匾就保存于青城山天师洞三清大殿。为了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成都市道教协会特意从青城山将该匾迎回青羊宫,此后将永远悬挂在二仙庵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