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学做针线活儿
(2012-01-07 07:50:50)
标签:
我的童年
母亲祭日
学做针线活儿
情感
|
分类:
生活随笔
|
人的一生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特别是对亲人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相反会更加的浓郁。今天是母亲离开我们的日子,回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依旧是那样的清晰,那么的触手可及。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衣着都是靠着母亲的一双手来缝制,从纺纱织布,到缝制成衣,这里面伴着母亲无尽的辛苦与汗水,和无数个不眠之夜。由于我们家里人口多,母亲白天要到地里干农活,缝制衣服大都是晚上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进行。每当晚上我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总看着母亲坐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做到她两鬓白发,老眼昏花。
为了全家人在四季轮换中都能穿上衣服鞋子,和农家的其他女孩子一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母亲学做针线活儿。大概也就是十一二岁的时候吧,母亲开始教我学做鞋垫、袜底等比较简单的,再后来开始学习缝制衣服和鞋子。就这样循序渐进,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加大,一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自己能够独立做鞋子、衣服了。但是做的活儿比较粗糙,根本不能和母亲的相比。不管活儿做得好坏总算能帮母亲一把了,自己也感到很有成就感。母亲当然也很高兴,给我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因为打小我就比较淘气,属于那种坐不下来静不住的孩子,做这样比较有耐心而又细致的针线活儿实属不易。因为生长在农村这个环境里,不学就无法生活和生存。所以农村的女孩子没有一个从小不学针线活儿的,做的好与不好是其次,关键是要会做,不然长大了会嫁不出去的。在那个年代,农村女孩子找婆家都把做针线活儿作为衡量的首要标准。命运的安排让我20岁离开了农村,所以针线活儿没能左右我的婚姻。
当然,学习针线活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我年龄小,手上没有劲,当然也不会用劲,甚至用的是拙劲、笨劲。听大人们说越是不会做,手上越是出汗,真是一点都不假。我捏着细小的针如同握着棒槌,针根本扎不进去,急的满头满手都是汗,手上的汗越多越缝不动,有时自己能听到针扎进布里发出的吱吱声,不得不一边洗手一边做。记得在某年的一个暑假里,我和母亲坐在一张靠着窗的床上缝制衣服。天气很热,身上手上都是汗,我拿针的手越来越沉,针不是扎不进去就是拔不出来。在母亲手里看似简单的活儿,在我手里又笨又重。母亲不时的指点着我,我也是很用心的在学。就在这时,只听到“叭”的一声响,我随之“啊”的一声大叫。母亲惊呆了,问我怎么了,我说针扎到手里了。这时只见我的左手大拇指(指甲盖后面)鲜血直流,再一看针断了。母亲赶紧找断了的那一段,到处都没有,又看见我很痛得样子,于是就开始怀疑针尖断到我的手里了。母亲非常的紧张,我也非常的害怕,母亲当机立断,拉着我说赶紧去卫生院。当时那个年代我们村里根本就没有卫生院,就医都要到邻村的卫生院去。我和母亲可以说是一路小跑,以最快的速度,走到离我们村有三里路的卫生院。在母亲说明缘故后,医生做了检查。所谓的检查也就是医生拿个镊子在我的手上来回的摁一摁,或者用针拨一拨。诊断结果是针尖没有断在我的手里,我和母亲都松了一口气。医生给我做了简单的包扎后,我和母亲往家返。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告诉我,当时我的脸色煞白,一点血色也没有了。母亲还说,针尖不在手里就好,要是扎在手里可就麻烦了。回到家以后,我和母亲还在找那根断了的针尖,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等我的手好了以后,我才发现,针扎的过那个地方有点鼓,用手摸硬硬的,用眼看还有个黑点。于是我就怀疑针尖还在我的手里。再后来一到阴天,这个地方就有点痛有点痒,因为没有大碍,也就再也没有去管它。但是针尖还在我的手里已是深信不疑。就这样,这根疑似在我手里的针尖伴随了我几十年。一直到今天这里还是鼓鼓的硬硬的,但是已经不再痛不再痒了。我想也可能是当时的针尖扎在了骨头上,慢慢地长在了一起吧。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做针线活儿越来越少了,可是母亲也老了,已经做不动了。现在农村的母亲们和城里人一样,不再做针线活儿了,衣服鞋子都是买着穿。社会的发展让女人们从辛劳中摆脱了出来,社会的进步让农村的女孩子们不再只限于纺纱织布做针线活儿。她们和城里的女孩子一样打工挣钱,买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遗憾的是母亲已经走了,再也看不到了。相信母亲在九泉之下能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很欣慰的。她不再担心针尖会扎到女儿的手上,自己也不会再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为全家人缝制衣服了。我要和母亲说,现在的人们虽然不再做针线活儿了,但是你传给女儿的手艺永远也不会丢,你缝制衣服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左手拇指上留下的印迹,会让我永远记住和母亲在一起学做针线活儿的日子。这个印迹留下了母亲对女儿的教诲,也留住了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爱。
今天是母亲的祭日,仅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这是女儿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