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纪念馆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可是一直也没有去过,周末闲来无事,决定前去游览,也了解一下发生在身边的历史。
管仲纪念馆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整个展厅内装形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风格展示构件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管仲纪念馆的建成与景区内的田齐王陵、马莲台、太公湖等景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太公湖为中心,南有管仲纪念馆、田齐王陵、马莲台、稷山汉墓,北有中国古车博物馆、齐故城的齐文化旅游黄金线。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祠是馆内的主体建筑,正殿北面对着中轴线。到主殿的台阶分三段,象征着管仲从政的三个阶段。后面高大的土丘就是管仲墓了,这些台阶共40级,象征管仲宦海风雨40载。墓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长约14米。台阶上置牌坊、石灯笼,墓前立管仲相,外侧门前有两座威猛的镇兽,四周青松翠柏穆立,灌木丛生。

"管鲍之交"厅是管仲纪念馆的第一厅(序厅),这个厅以管仲故里--江南安徽颖上水乡为底调,截取了管仲挣钱的6个生活片断:颖水育英、管鲍从军、经商让金、落魄养马、侍主流亡,记录了其与鲍叔牙的患难友谊和鸿鹄之志。
公元685年,齐襄公死了,他的长子纠和次子小白回国奔丧,均想继位。途中,纠的谋士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小白即位后,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屡向桓公荐贤,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倘能重用,必兴齐国。齐桓公以社稷为重,捐弃前仇,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这是墓的正面
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墓的后面
俗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当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评价管仲功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批评他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讲排场,有违“礼”的原则,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讥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为严重的过失在于,他在位期间,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对于这一点,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简而言之,就是:当管仲病危之时,威公(即齐桓公)问之相,他仅仅指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却没有举贤者以自代。殊不知当他去世之日,正是这三人弹冠相庆之时。由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三个家伙便共同挟持齐桓公,为所欲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经营40多载、已然好端端的齐国顿时大乱。尤为可叹的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风一时的齐桓公,最后也惨死在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叹!这个结果,无疑是一大历史悲剧,也是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给后人的一大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