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未来可期”:继承和弘扬民营经济的“四千”精神
(2023-03-23 17:12:53)
标签:
四千精神民营经济 |
分类: 媒体作品 |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继承和弘扬民营经济的“四千”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时,特别强调了三句话:“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谱写新的创业史。”三句话,分别从政策、环境和民营企业家自身三个角度,阐释并展望了民营经济的光明未来。他深情地提及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浙江,并语重心长地用“四千”精神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总理重提“四千”精神,是要为民营企业家们鼓足信心,激发干劲。
“四千”精神是民营经济的创新精神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发年代的金名片,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
“四千”精神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期。那时候,发展民营经济,缺资金、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靠的就是一种艰苦创业的拼命精神。那个年代的民营企业家,几乎都是白手起家,长年累月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凭着一股拼命精神,创造了时代的辉煌。
他们披荆斩棘,“走遍千山万水”,寻找机会,经营市场;他们倾心尽力,“说尽千言万语”,促成合作,创造商机;他们殚精竭虑,“想尽千方百计”,走出困境,求实创新;他们筚路蓝缕,“吃尽千辛万苦”,艰苦创业,成就辉煌。
民营经济贡献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创新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培育出“四千”精神
“四千”精神发轫于浙南,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代人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是改革开放年代的群体精神的体现。
“四千”精神较早的文字表述见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在评论员文章中将“温州模式”概括为: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这是主流媒体第一次将温州的改革实践冠之以“温州模式”。
改革开放年代初期的农民企业家和浙江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人物鲁冠球,就是从贫寒深处走来的时代“弄潮儿”。他带领的万向集团,是第一家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配套生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乡镇企业。
在“四千”精神的激励下,仅浙江就造就了鲁冠球、步鑫生、宗庆后、徐冠巨、南存辉、李书福等一大批风云浙商。
民营经济的发展都是这样靠一种艰苦创业的拼命精神发展起来的。不只在一贯敢为天下先、经济发达的沿海江浙一带如此,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也以不可逆转之势,吹拂到了全国各地。在全国各地也产生了一批类似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也滋养出了千千万万个开着小店、网店的“草根”老板,他们共同书写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传奇。
“四千”精神”虽发端于浙江,却不仅仅属于浙江。纵观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不光是浙江,在民营经济崛起的年代,依靠着“四千”精神所蕴含的精气神,各地民营企业都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从小作坊起家,靠双腿走遍全国,闯出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蓬勃发展起来的苏南乡镇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也与时俱进,创造了乡镇企业在全国领先发展的“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以开拓开放的姿态,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带动国内市场发展的“珠三角模式”;晋江人以强烈改变现状的需求为愿望,创造出了外向型股份合作制的“晋江模式”。
即是在相对落后封闭的西北内地陕西,也产生了“505现象”。505,既是505神功元气袋及其系列产品名,也是505企业的简称,505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靠践行和弘扬李强总理所倡导的“四千”精神!在没要国家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来辉武教授带领505人,历尽艰难困苦,饱尝辛酸苦辣,“不辞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造福千家万户”,终于树立起了一个名优品牌,发展成为一家驰名国内外的企业。更为难得可贵的是,505企业从创建之日起至今,始终如一以奉献人类健康事业为企业的神圣使命,不遗余力地资助社会公益事业,践行企业的社会公民责任。
纵观每一种发展模式,都体现、传承、弘扬着“四千精神”的内核和本质。因此,“四千”精神并不属于某一地区,而是属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四千”精神激励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从走街串巷“鸡毛换糖”、街巷“练摊”,到踏出国门“买卖全球”,从首批民营航空公司开航到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运营,从中小企业占“半壁江山”铺天盖地到世界级企业“平视世界”顶天立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9万亿元,增长26.7%,占到我国外贸总额的48.6%,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达到58.2%。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2年的4700多万户,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3.3%,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数量由5家增加到28家,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四千”精神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引领时代、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四千”精神正是改革开放初民营企业家在竞争中成长、在市场中搏击、在困境中突围、在传承中创新的宝贵品质的体现和升华。
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四千”精神,既是一种创业初心的回望,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力量的蓄能。
我们深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四千”精神将迸发出新的力量、绽放出新的光芒。像李强总理对所有民营企业所期望的那样,坚定信心再出发,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