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让为先:上下级相处之道

(2021-01-19 07:16:06)
标签:

上下级

关系

分类: 国学学院

 

                   礼让为先:上下级相处之道

                                            ·田玉川

      上下级历来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上下级和谐,才能健康发展;若上下争斗,交相谋利,那不仅上级不成其为上级、下级不成其为下级,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祸。

  而上下级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融洽,主要责任在上级,这是孟子管理思想的深刻之处。尤其是强调管理者的素质的重要,在今天,不是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吗?

 

    仁义始终都是“自上而行于下”

  很多年以前,曾经见这样的讽刺小品:一个科室,只有一位科长和一位科员,两人整天闹矛盾,以至于科里的工作无法正常运转。每当科室要开会,科长总不愿直接告知仅有的一名科员,而是郑重其事地在办公室外的小黑板上写“科室全体成员下午开会”的通知,而仅有的一名科员呢?在这个时候,总要写一个病假条,趁科长不在时,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然后回家。单位领导多次调解,结果都是一样:科长坚持说,仅有的一名科员不服从领导;科员却认为,自己的直接领导科长,一贯脱离群众。这样的上下级关系该如何改善呢?

  上下级关系自古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融洽与否,和谐与否,关键在上级,上级掌控着上下级关系的主导权。

  对此,孟子的见解非常精辟、深刻。他在告诫齐宣王时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齐宣王当时听了反应如何,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想,他不是吓出了一身冷汗,就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作为人主的国君,若不能平等地善待臣下,那势必与臣下离心离德,结怨结仇。若上下级关系紧张到“君臣一日百战”的地步,那就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悲剧了!

  作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上下级关系,一旦出现对立、对抗。那主要责任当然在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君身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君明臣忠,君暴臣贪,自古皆然。明君身边,不可能有巨贪立足之地;暴君眼前,不见忠臣、清官的影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孔子对此说得似乎更明白一些。

  君臣关系虽是顶级的上下级关系,但也必须以平等、尊重对方为前提。尽管君臣的名分已定,但也不是铁定的主仆关系。君以高官厚禄礼聘臣,臣以忠心勤政报答君,君臣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

  对于深受孔孟思想教育的臣下,君王如果能够充分尊重其人格,那往往比授予高官厚禄更让其忠心耿耿,既能勤政爱民,更对君王感恩戴德。对于些终生以追求道德完善者而言,自然乐意厚报知遇者。即使以死相报,也是义无反顾的。他们虽然愿意接受君王的恩惠,但从来不要“嗟来之食”,否则,即视为对其品格的莫大污辱。不是辞官不做,归返故里,就是隐而不仕,寄情山水,或视君王如仇敌,与之勾心斗角,不是臣玩弄君于股掌间,就是君欲除臣而后快,轻则乌纱帽不保,重则酷刑伺候,饱受牢狱之灾,甚至自身性命难保,抄家,灭族,祖孙数代,亲戚邻里也要受到牵连。到了这一步,臣已非臣,君也就非君了。因为毕竟重臣皆为君之肱股、国之栋梁,岂是轻易能替代的?而臣之所以非臣,完全在于君所以非君。是君先不仁,臣然后才被迫不义的。君不把臣当作口称的“爱卿”,臣如何会尊敬君为“亲爱的陛下”?

因此,自古那些真正懂得为君之道的君王,无一不是尊贤纳士的楷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贤能之士,归之如流;曹操才是举,见投奔的贤能之士“跣出迎之”;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征等谏臣为人镜鉴得失,才有“贞观之治”……他们懂得:尊重臣下,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和自己的王朝。

任何君王,无论多么英明,都不可能日理万机,亲自去掌管一切政事。必须依靠贤能的臣下,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善于驾驭臣下的君王,都是用功名利禄等恩惠调动臣下为己所用的高手。“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径也。”(《韩非子·主道》)君主的职责,其实就是让臣下中的智者贤者,各尽其能就行了。他们有功,自然是君主善于用人的结果;他们出错,也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致。因此,君主不是执行者,而是决策者和裁判者。给臣下发展的机会,是明君圣主首先要做的。但恩惠不是施舍,驾驭不是驱使,要让臣下觉得发展的机会既是君王给的,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他们才会心甘情愿效忠。

  汉高祖刘邦重用韩信打江山,正是君主驾驭臣下的典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起初,刘邦还是看不起出身低贱的韩信,虽听信萧何建议,决定重用他。但仍“拜大将如呼小儿耳”,不够尊重。后经萧何提醒,刘邦才郑重其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并且一旦拜韩信为大将,便授予全权,决不从中牵制。而且还广施恩惠,笼络其心。对此,韩信深有感触地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故吾得以至于此。”韩信感激刘邦的信任,更感激刘邦的施惠。“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衣食之赐,对于少年时“常从人寄食饮”的韩信是刻骨铭心的。因此,韩信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出击,拼命地为刘邦打江山。 

  等到韩信的势力可以在刘邦、项羽之间“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时,就不断有人来拉拢韩信“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有的干脆让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但这时,韩信所想的并不是什么自立为王,而是“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要以死来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

  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如果刘邦依然“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那就不会有楚汉战争的胜利,那就不会有西汉王朝的建立,那就不会有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那就不会有千古名将韩信。中国的历史就不得不重写了。

  先有刘邦的仁,后有韩信的义。君臣这种顶级的上下级关系如何,责任全在作为上的君王身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诗)三国名相诸葛亮,之所以心甘情感为蜀汉帝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诸葛亮传》)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就不会有诸葛亮出山辅佐,更不会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刘备、诸葛亮之间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保证了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即使到了后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白城托孤”与“三顾茅庐”一样因此而传为千古佳话。同样,是先有刘备的仁,才有诸葛亮的义,仁义始终是自上而行于下的。

 掌控与效法: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由于上下级关系中的上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上级的意志、好恶及情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控制、决定、改变下级和整个上下级关系。因此,“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上级若表现出喜欢什么,下级必然会表现出更喜欢什么,下级总是以上级的喜好为喜好。如果把上级的品德比做劲吹的风的话,那下级的品德就是被风吹的草,只会随风倒伏,而不会逆风挺立。

这种下级对上级品德的从属和追随,甚至盲从,不仅决定着上下级关系,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关系。犹如吹春风,必然会吹出百花盛开,生机盎然;若刮寒风,必然会刮出一片凋敝,满目凄凉。

所以,上级的品德和行为起引领和主导作用。凡奸佞,无一不是表面上唯上是从,忠心耿耿,暗地里在阴谋篡权专政。他们都会充分利用上之所好,以售其奸。奸佞惯常“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资治通鉴·唐纪》他们的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曲意逢迎“上意”是前提。 

  皇帝时代虽然早已经成为陈迹,但上是从,上行下效的历史社会病却遗传至今。

  上是从,使上级一己之所好,很容易变成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之所好,其影响和作用往往是灾难性的。上行下效,把上级一己之所好,变成了一种下级仿效的榜样,从而使下级及下级所管辖的地区只盲从于上级的所好,丧失了应有的选择和判断,只充当实现和发挥上级所好的工具。比如时下人人痛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不少都是投上所好、上是从的“杰作”。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城市建设刚建即毁,刚毁又建的反复折腾,有的街道地下管线刚修好,又开挖,一次又一次,以至于有了“为街道安上一个拉链”的戏言流传。从表面看其为街道地下管线设置不合理,实质上所反映的是整个城市设计的畸形。有的地方超市挨着超市,有的地方却购物困难;有的地方拥堵不堪,有的地方空旷无人,为何如此?不少乃上之所好使然。有的上级贪大求洋,于是小小的县城也宣称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大修广场,大建音乐喷泉,有的甚至还建有自己的“天安门城楼”和“故宫”;有的上级爱看戏,于是大戏院建了一个又一个,拆了工厂,拆了学校,仍在建。戏剧演员们纷纷成为领导;有的上级爱坐名车,于是,小小的城市中跑的尽是名牌车,哪里还管这个地方还是很多人不得温饱的贫困地区呢?用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前景投上所好,是典型的人治,是莫大的悲剧!

 各自忠于职守:“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孟子认为,君臣要和谐相处,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孟子·离娄下》)。君臣相处,君尽君道,臣尽臣道。所谓君道,为君者的责任义务;所谓臣道,为臣者的责任义务。

如果为上级者是有其应尽的君道;如果为下级者是那也有其应尽的臣道。有”“各守本分,各将自己的责任义务尽到,才是上下和谐相处的正道。君臣一体,在人格上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各自的分工不同而已。君臣都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如果为君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沉湎于声色犬马,那就不成其为君了;如果为君者代替为臣者管理一些具体事务,那同样也不成其为君了;如果为臣者总想着做为君者做的事,那也就不成其为臣了。曾经有一句据说是拿破仑所说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士兵就是士兵,首先要当好士兵才是本分。如果士兵都想着当将军,那既当不好士兵,也当不上将军。何况,如果士兵们都想着当将军,那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当士兵呢?

君臣相处,以道义为最高原则和标准。二者皆法尧舜而已。”(《孟子·离娄上》)为臣的,要效法那样事奉尧;为君的,要效法尧那样善待百姓。做人君的对臣下仁爱为本,做人臣的对君主以恭为先君仁,即君道;臣敬,即臣道。君臣仁义,互敬互让,方能同心同德,上下一体;相反,君不仁,则臣不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若不能善待臣,则君就非君;臣若不能忠于君,则臣也就非臣。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太宗李世民感言:“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所以,把自身正作为第一位。只有君王自身正了,“影曲”才不会发生,“下乱”才没有暴发的机会;只有君主自身正了,源清流自然就清了,污浊就不可能发生。君臣齐心,上下同体,那“妨政事”者,那“扰生民”者,还有依存的条件和土壤吗?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诸葛亮在世时,不仅蜀汉后主尊为“相父”,而且备受百姓爱戴。

古之为相者,能全身而退者有几人?殷商之比干,秦之商鞅、李斯,唐之上官仪,宋之寇准、王安石,明之海瑞,清之王鼎……那个能善终?古之握兵权者,谁会保全性命与名节?秦蒙恬、宋岳飞、明袁崇焕皆被妄杀;三国曹操、北宋赵匡胤、明末吴三桂皆以兵权谋逆古者托孤之臣,哪个最后不是被惨杀,就是遭抄家、受灭门之祸?前有汉朝霍光,后有明代张居正,清代多尔衮、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哪个不是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唯诸葛孔明连者都推崇备至。诸葛亮身上几乎集中了古今为人臣者的所有优秀品德。忠义、爱民、清廉,还有勤政、多谋。他用一生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用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勤政精神,念念不忘白帝城托孤的信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宋代诗人陆游盛赞诸葛亮为千古第一完人。清朝的康熙皇帝也认为:“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乾隆皇帝更进一步认定:“端推诸葛亮是完人也!”

诸葛亮是恪守为臣之道的典范。与诸葛亮同样被称道的,还有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18646月,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湘军势力达到了全盛。拥兵五十万,部众遍东南,曾国藩是学宋赵匡胤那样借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呢?还是学唐郭子仪匡扶朝廷、恪守臣节,只图画像上“凌烟阁”呢?一时,备受天下关注。

那些已经圆了升官发财梦的湘军将领们,自然都在暗中鼓动曾国藩“自立”东南,分南北朝,与清廷分庭抗礼,他们好再重分一次拥戴的红利。就是与曾国藩最为亲近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也有拥戴他“自立”之意。曾经盛传左宗棠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曾国藩,上联是“神所凭依,将在德矣”,下联是“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试探、拥戴之意甚明。曾国藩看了,只将下联中的“似”字,改为“未”字,表明无“自立”之意。

是否果真如此,曾国藩内心究意是怎样想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曾国藩一贯以周公等先贤为楷模,以做忠臣为人生目标,若“自立”,岂不是“自毁

名节”吗?

    这正是曾国藩至今为道统所称颂的原因。

 

   怎样当好一个下级:不以贤事不肖者

  下级虽然居于上下级关系的从属地位,但并不是说下级就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怎样当好一个下级,仅仅只会服从上级是不够的,选择和取舍往往比服从更为上级所看重。

  淳于髡乃滑稽善辩之士,他对孟子在齐国无人可比的声誉心里不服,有意贬低。他列举说:重视功名者,会造福百姓;轻视功名者,能独善其身。先生在齐任卿相的要职,上对君主未建功名,下未给百姓谋什么福祉,就匆匆离开了,这是仁者之所为吗?

  显然,淳于髡在讥讽孟子为卿于齐时无所作为。

  孟子是怎样回答的呢?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孟子·告子下》)能够居于低下的地位,不以自身贤者的身份和声誉去服事失德丧良心者,唯有伯夷;既愿服事圣贤者,也不反对服事失德丧良心者的,是伊尹。他曾五次服事夏桀,五次服事商汤,服事好人和坏人似乎都很忠心耿耿;不反感服事声名狼藉的暴君,也不拒绝担任微贱的职位的,是柳下惠。他们三个为政之道虽然不同,但其趋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行仁施义。居下位者,只要能够施行仁义,何必要和他人完全相同呢?

淳于髡又辩称:当鲁缪公时,公仪子政,子柳、子思为臣,但当时鲁国的国力急剧下降,所谓的贤者治国,竟是这样无益呀!

不尽然!孟子反驳说:百里奚是一位公认的贤者吧?小小的虞国竟不用他,他西奔到了秦国,深受秦穆公重用。长期处于西陲贫弱的秦国,因为重用了贤者百里奚而称霸。小小的虞国不重用贤者,必然难逃灭亡的厄运。即使想割地苟延残喘也没有可能了。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上下级关系的主导权在上级,下级只是居于从属地位。争夺利益的总是上级,而非下级。下级总是被上级剥夺、侵害,而无可奈何。

《史记·周本纪》载:周厉王贪财好利,任用大臣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独霸了山泽江湖之利,严禁老百姓上山砍柴,下水捕鱼。老百姓的连日常生活也没有保障,怨声载道。大夫芮良夫实行专利将会引发大难。天地万物之利自应由天下万民共享。如果被独霸,必然会引发天怒人怨。并告诫说,君的职责应当是,导利而布之上下,而非自己独霸专利厉王不听。继续暴虐无度老百姓私下里怨恨,发泄不满大臣召公老百姓已经忍无可忍了。厉不仅不听,反而命卫巫严密监视私下议论者,有报告者即,谓之“弭”。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诸侯不朝,王朝已危若累卵,厉王却以吾能弭谤而洋洋自得。召公再次劝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民怨积聚犹如决的堤坝,伤必多,想要像封住山林湖泽那样封住老百姓的嘴不让说话,就像要阻挡溃决的堤坝那样不可能。只有疏川导滞,让水流归道,安其命,才是为君之道召公强调说: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老百姓有嘴巴;就像大地有高山河一样,天下的财富用度都从里产生;又好像大地有平洼高低不同一样,老百姓的衣食来源都从里产生。厉仍不以为然果然,三年召公的话应验,“国人暴动”爆发,众叛亲离的厉王出逃去了今山西霍县东北),不知所终。一时失去权力中心的周王朝,形成了“周召共和”,共同执政的局面。

由此可见,居于上位的当权者若与老百姓争利,必然会引起强烈反抗。最终,不仅什么利也争不到,往往连自身也难保。“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周厉王就是前车之鉴。

 

  君正,莫不正”:管理者素质的重要

  孟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把是否行仁政作为衡量上下级关系的惟一标准。“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而是否行仁政,关键仍在于国君。夏桀、殷纣、周幽王之所以失国丧亡,就在于其自身未施行仁政。而夏启、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兴国,当然是由于施行了仁政。

  三代如此,三代以后不也如此吗?治国如此,经商和日常生活不也如此吗?

  正人先正己。要求被管理者做到的,管理者首先要做到。这是古今中外管理的共识。若管理者自己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又如何要求被管理者忠于职守呢?

  比如像按时上下班,这样看起来只是小事的事,作为管理者老板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被管理者员工不迟到早退呢?不可想象,当老板一夜打麻将,满嘴酒气,在正午12点才到公司,他的员工会如何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员工还会心服口服地接受这位老板的管理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教训,今有“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的经历,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对被管理者始终是有极大的感召力的。因此,管理者“其身正”才能“莫不正”。

松下帝国,是富可敌国的世界著名企业。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但他从来不以老板自居,每天仍像普通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即使到了晚年,已经衰老的他仍然坚持这样做。他身体力行所倡导的这种“松下精神”,不正是松下帝国长盛不衰的“秘笈”吗?

  有这样一则故事刚好说明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有一个医药保健城,那里有一家生产女用美容口服液的企业,自创办两年多,效益一直不错。由于产品定位能够满足一些城市女性的需求,故不断在扩大生产。但这种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只依靠不断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产量,至于技术革新、科学管理,根本谈不上。尤其是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从而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郊区农民。他看到不少人做医药保健品发了大财,自己也扔掉了锄头,当起老板来了。他的创业成功,是机会加大胆;他的管理完全是“一声喊到底”的半军事化方式。尤其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要求工人加班加点“连轴转”。动辄训斥、责骂,甚至动手殴打,工人们视其如“瘟神”,见之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一天,他发现有一个女工趴在正在装箱的口服液箱上睡着了,立即火冒三丈,不问青红皂白,上前劈头就是一巴掌,并张口大骂道:“你这个混蛋,不愿干了,早早给老子滚蛋,别在这儿挺尸了!”这位被惊醒的女工,连连认错、求饶。周围的女工也来求情。“她已经连续加班一月多太累了”、“她家里还有病人”、“她的工资被扣了不少”……谁知这位老板仍不依不饶,一定要当场开除这位女工。

  经过大家讲情,最后,这位老板只好表示让她干到月底再说。刚好,在老板转身走后,就有一只苍蝇嗡嗡嗡飞来,满腹委屈、愤恨的女工,也就未加驱赶,顺手把这只苍蝇装进了一只口服液瓶中加封装箱了。这一细节,似乎只发生在一瞬间。在所谓的生产车间,垃圾满地,苍蝇乱飞,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件似乎是偶然发生的小事。

但就是这只苍蝇,要了这家企业的命!就在这箱装有苍蝇的口服液,在东北某地投放市场后,立即遭到消费者投诉。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罕见的速度和规模曝了光。立即引起市场恐慌,由东北开始,迅速波及全国市场。凡是经销这家产品的经销商纷纷退货,当地的工商部门、新闻媒体也展开了围剿,很快在全国声名狼藉,一贯奉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主管部门,也怕“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只好出面查封,宣布其倒闭破产了。

  那位暴发户老板呢?变卖一切资产,仍资不抵债,等待他的还会是什么呢?事后,人们想,这样的结局一定要发生吗?如果那位老板的素质高一些,他不是用恶毒的语言大骂那位女工,更不会亲自大打出手,而是从关心她的身心健康入手,合理安排加班,慰问她生病的家人,解除她的后顾之忧,那她还会把那只苍蝇不加驱赶就装进那只口服液瓶中泄愤吗?

  是老板先不仁,才有女工后不义。正如孟子所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作为上下级关系主导的上级,自身是否公正、刚正,直接决定着上下级关系的局。

礼让为先:上下级相处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特朗普相册
后一篇:什么是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