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爱思想的三大境界
(2017-01-08 15:25:19)
标签:
仁爱生态 |
分类: 国学学院 |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推恩于万物。从而使“仁爱”思想形成了爱亲、爱民、爱万物三个层次和境界,人与万物两大和谐的生态系统。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三个层次和境界依次推展,两大生态系统互相对应,其共同的依存和联系就是“仁爱”。
“爱物”是爱自然生态环境,与“亲亲”和“仁民”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对应点,即是“仁爱”。这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和谐相处的系统,以“亲亲”为起点和核心,以推及所有的人和万物为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但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条件和地位的局限,不可能人人都有广施仁爱于众生及万物的能力,故而,实际上是有差等和区分的。广施仁爱于万物,但不能像对待众生那样;广施仁爱于众生,但不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急。”(《孟子·尽心上》)广施仁爱先从自己的亲人和贤能者做起。像尧舜那样的圣贤也是这样做的。
若按圈子来划分的话,那处于内核的第一圈子是自己的亲人,处于第二圈子的是众生,处于第三圈子的是万物,三个圈子犹如涟漪一般从内向外扩大,推而广之,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仁爱、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圈。
孟子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个相生相依,和谐相处的整体。他主张农耕与林木的砍伐以及鱼类的捕捞都要适时适度,才能不可胜用,老百姓的生活因之才有保障。否则,若违农时,必歉收,粮食就不够吃;若乱砍滥伐,林木就会减少;若不受限制地捕鱼,鱼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必须把握好这个度才行。
而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老百姓才会“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自然生态问题其实也是人文生态问题。保护好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才有保障;破坏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也就相应破坏了。
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有度,“爱物”其实就是“仁民”,其实就是“亲亲”。
“今思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保护动物,不滥杀,适度牧养,也是一种“爱物”。孟子可能是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动物的先贤圣哲。
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结合起来看,是孟子“爱物”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以牛山(今山东临淄南)上树木的变化为例,说明遭破坏,是由于人心变坏的缘故。本来,牛山上的树木很茂盛,但由于是在齐国都城的郊区,因而不断被砍伐,越来越稀少了;本来,树木只要根在,还可以长出新枝芽来,又有雨露的不断滋润,新的树枝生长起来也很快。但成群的牛羊又来那里放牧,刚刚生长的嫩芽都被啃吃光了。结果,牛山上再也见不到茂盛的树林了,那里只有一片荒山秃岭。久而久之,人们看惯了荒山秃岭,还以为牛山上不曾长过茂盛的树林呢!
这是谁之过?
这是谁之罪?
问题根本还是在人心!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仁爱之心本来都是有的,但一次又一次遭受伤害之后,就荡然无存了。犹如林木,天天被斧头砍伐,它如何能够保持茂盛呢?
孟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爱护生态,必先爱护人心;爱护人心是治本,爱护生态是治标,二者以爱护人心为最。
“爱物”思想无疑是孟子“贵民”和“性善”思想的精髓之一,不只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尤其具有极其深远的警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