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图灵测试说了不算
(2017-11-25 09:57:08)
标签:
it教育情感杂谈时评 |
智能机器人真的不能在创新方面也超越人类吗?说实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尤其是在看了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以后。
《机智过人》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北京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人工智能系列节目,于2017年8月25日开始,在综合频道(CCTV-1)周末黄金时段定期播出。
在这个节目里,人工智能与人类各个方面的高手过招,精彩不断。虽然智能机器人有时候也会输给人类的顶尖高手,如投篮机器人在移动篮板的投篮比赛中就输给了NBA篮球明星林书豪,但从其发展潜力来看,未来人类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智能机器人的对手。
但有一个领域我一直认为人类应该有优势,那就是在文艺创作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是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然而,在有一期的《机智过人》节目中,机器人诗人小冰就战胜了由人类的三位年轻诗人组成的诗人联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特意从网上找到这一期视频来看。
在《机智过人》节目中,小冰和三位青年诗人分别根据一张图片现场创作诗歌,然后由现场观众投票,得票最低的诗歌作者将被淘汰。如果小冰能够在两轮的比赛中免于淘汰,就算它挑战成功了。
第一轮比赛比想象力。图片是撒贝宁提供的一张洒满水印的纸的图片,图片本身没有什么意思,就看你如何想象了。三位诗人和小冰的诗打乱后一一呈现。说实话,我在匆匆听了一遍演员江一燕的朗诵后,一时也分辨不出哪首是机器人写的。结果第一轮观众投票中,一位青年诗人的诗被淘汰了,机器人小冰顺利过关。
第二轮比感染力。图片是一张江一燕下乡支教时与贫困地区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江一燕在朗读第一首诗时,我立即判定这首诗是机器人做的。因为这首诗的句子没有逻辑不说,关键是其中的词语都能从那张图片中找到影子,只不过把这些华丽的辞藻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而已。在诗歌还没念完时,我就几乎确定无疑。
江一燕在朗读第二首诗时,忽然哽咽了。这首诗的语言相对朴实自然,它触发了江一燕对当年场景的回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几乎同样确定无疑,这首诗是人类做的!第三首诗也基本可以确定是人类的诗,只不过没有那么触动当事人而已。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现场几十名观众的投票结果,居然是那首让江一燕哽咽的诗落败,结果机器人小冰又一次免于淘汰,从而挑战人类诗人成功。
我对这一结果表示很大的质疑,这不能证明机器人的诗比人类的诗要好,要更打动人心。仅仅证明了一点,现场观众的诗歌鉴赏水平有问题!连撒贝宁等现场嘉宾也对这一结果大惑不解。这不能怪观众,只能怪我们的媒体,这些年发表了多少这一类辞藻华丽、逻辑混乱、故弄玄虚、情感苍白、空洞无物的“诗歌”呀!让很多读者误以为只要辞藻华丽和让人看不懂的诗歌就是好诗。我对人类在文艺创作方面的能力依然保持足够的信心。
然而后来的节目不断刷新我对机器人在文艺创作方面的认知。机器人不仅能够作诗,还能够做对联,甚至作词作曲!小冰创作的一首歌曲,连我也以为是人类创作的!这如何解释?难道机器人真的懂得创新创造?
那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醒来时我终于想明白了:在创新方面,图灵测试的原理是不适用的!
图灵测试(英语:Turing
test,又称“图灵判断”),是阿兰•图灵于1950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判断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著名试验,测试某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具体做法是在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机智过人》节目就是借鉴了图灵测试的原理。这些节目确实证明了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常规思维,但不能证明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超常思维(即创新思维)。
人类在学习文艺创作时是从模仿开始的。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有很多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都能够吟诗作对,他们确实是创作了一首首“新的”诗词,但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创作了“新颖独特的”诗歌作品,真正的“新颖独特的”诗歌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同时还能打动人心。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说的那样,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不是你写出了一首诗,就能称得上创新,你必须写出有个性风格且脍炙人口的诗,才叫做创新。就像一切优秀诗人的作品一样,一看就知道是谁的作品。比如惠特曼、狄金森、弗罗斯特的诗,即使你不注明作者的名字也能看得出来,鲁迅当年发表文章时常常采用多个笔名,但很多熟悉他的个性风格的人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
因此,要测试机器人有没有创新能力,光靠图灵测试是不够的。通过图灵测试只能说明机器人已经通过模仿学习,掌握了常规的吟诗作对能力,但离创造新的诗歌风格与诗歌类型还差距甚远。要测试创造力,还要采用“反图灵测试”,即在一组诗歌中,让人能够一眼识别出哪一首是某个机器人所作的,而且还必须同时是被人喜爱的。为什么小冰创作了上百万首诗歌,却没有被读者认出来,而且没有一首成为脍炙人口的诗作?这恰恰说明小冰还缺乏创造力。而人类诗人一生只能创作数十到数千首诗歌,却可能留下一长串大家所熟知的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能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也做不到呀。其实人类大都有一定的创造力,比如人类可以仅凭心中所想或一个简单的命题就能创作一首诗歌,而机器人小冰还必须借助观看一副图画才能吟诗作对和作词作曲。因为它心里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切都需要依赖外界的刺激。它的所谓“创作”,其实只是针对外界给予的刺激所作出的基于某种算法的机械反映而已。我甚至怀疑机器人小冰能否看同一幅图,在不改变算法(即小冰的制作者不再做任何新的程序设计或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可以创作出两首或多首不同的诗歌来?而这对于人类则易于反掌,人类在不同的时候看同一幅画面,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迄今为止,说机器人已具备与人类相匹敌的创新创造能力,还为时过早。
前一篇:我们正处在一个压缩饼干的时代,
后一篇:夜色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