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结构化课堂教学
(2017-07-30 07:37:35)
标签:
教育it文化杂谈 |
除了正式的讲座和大班教学之外,我给研究生们上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苏州休假回来后,我给暑期上课的教育硕士们连续上了三天的课。按照计划,这三天的内容包括网络时代的学习和教学设计两部分。
这两个主题我已经讲过无数次了,奇怪的是,我竟然觉得可讲的内容不多,担心时间有余。我的U盘里关于这两个主题的课件有数十份,准备的案例也很多,怎么会觉得无东西可讲呢?
无非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觉得很多东西不必讲了,因为网上都有;还有一个是很多东西不值得讲了,因为已经过时或者不实用。
比如教学设计,我以前会从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讲起,比如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人物和主要理论、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等,一直讲到网络课程的设计和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但这种讲法只适合那些还没有教学经验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是给他们灌输一些书本知识。而对于已经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小学老师来说,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其实价值不大,他们或多或少都已经学过(去苏州前我已经给他们上过半天的课了,了解到他们很多人在本科时已经学习过教学设计课程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方案,或者解答困惑他们的一些真实问题。时代早已不同了,过去很多被奉为经典的东西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已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新的理论。
我有一个观点,人文艺术有经典,科学没有经典。因为科学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旧的理论或知识不断被新的理论和知识所替代。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叫人去读所谓经典的说教,我内心一直是极不以为然的,认为是学院派的迂腐之见。
再比如网络时代的学习,这是一个新的内容,我一直在研究和思考,有很多心得体会,但没有定论。这些内容我写过很多文章、作过很多讲座,还出过书,网上这类东西也很多,研究生们上课前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剩下的新东西也不太多了。
最后我决定将两个主题合起来讲,今天再去讲只适合于传统教育的教学设计已经没太多意义了,要讲就讲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创新设计。
所以我准备了一个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变革》的课件,并且慢慢讲,遇到关键地方就与大家一起讨论,充分展开。然后我让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各自准备一个PPT,做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的分享。大家都非常踊跃,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网络教与学实践出发,分享了各自的经验、看法和问题,对我的讲座做了全方位的丰富与补充。
在分享和讨论过程中,我鼓励大家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不强求达成一致意见。因为今天的教学不是为了灌输某种固定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大家自主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
最后我又根据大家的要求,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以及思维导图的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互动良好,大家都非常满意,连作为教师的我都觉得有不少收获。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种低结构化课堂教学了,即事前不做过于精细的设计,只做宏观的规划,除了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方向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调整内容与策略;多让大家互相分享、深入交流,力求做到教学相长。
不瞒大家说,我不仅仅把这样的课堂看作是自己对学生的单向教授,而是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探讨与研究。所以我常常会把自己正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引入课堂讨论之中,我的很多论文思路都是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是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这样的课堂特征,我会用:开放、包容、分享、创造这四个词。
我认为未来的课堂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前一篇:关于生物人与机器人的思考
后一篇:探访狗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