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关系的思考

(2016-01-05 10:17:44)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呦呦获诺奖,引发了一场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的论战。一方认为这是中国医药学的胜利,证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另一方则认为呦呦获奖,完全靠的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医何干?青蒿素不过是从一种名为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抗疟成分,跟中医那套阴阳五行学说有毛线关系?

要正确分析这个问题,还是要采用笔者提出的包容性思维。首先,我们要肯定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有合理的成分,也各有支持的理据;其次,我们来看两种观点是什么关系?从表面上看,一种认为呦呦获奖,与传统中医药学有关; 另一种认为与传统中医药学无关。两者属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往往与立场、视角有关。认为有关的人站在维护传统中医药乃至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而认为无关的人则大都持西方科学与文化优越论观点,站在否定中医药乃至中国文化的立场上。

事实上屠呦呦之所以想到用乙醚在低温条件下提取青蒿素这一关键步骤,是受到古代中医典籍中一条关于青蒿浸水后可治疗疟疾病的记载的启发。如果说只是与植物学有关,与中医药无关,那世上植物何止亿万,屠呦呦凭什么想到青蒿这种植物?难道不是因为中医文献里的那条记载?而那条记载难道不是来自古代中医用青蒿治疗疟疾病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二种观点不否认与中药有关,但否认与中医有关。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中医那套阴阳五行理论不是科学,不符合科学规范,难以检验,因而是伪科学。他们试图将中医与中药区别开来,否定前者但承认后者的疗效。这就奇了,没有中医,何来中药?没有中医理论,古代医生如何为病人看病?靠什么诊治患者?凭什么辩证施治?如何决定什么症状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疗程多长?中医是什么?不就是中国人在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采用有药用价值的矿植物治疗各种疾患的理论与实践吗?中医中药能分得开吗?

第三种观点认为屠呦呦从中药中提取出活性成分青蒿素纯属偶然,可一而不可再,今后再也不可能从中药研究中开发出其他新药了。我们要问,你怎么知道不可能?这些年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开发出新药的并不少见,只不过没有青蒿素那么知名、那么有效罢了。凭什么说以后不再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呦呦获诺奖与中医药毫无关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中医理论是不是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听到过的一种说法最有意思:中医确实不是科学,而是智慧,智慧是比科学更高层次的东西。

有些自然科学出身的人,认为除了科学之外没有真理,科学之外的事物都是伪科学,这只能证明他们思维层次还不够。古人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的就是这一类人。

科学是通过循序渐近的过程一点点发现真理,智慧是借助很少的表象一下子就洞察到事物的真谛。因此,智慧是少数天才才具有的能力。中西方古代哲人曾经达到的智慧与思维高度,今人不敢说已经超越,可能更多的只是在横向层面上丰富与发展罢了。

写出《黄帝内经》等一大批中医经典名著的人都是天才,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后代医家大都是在理解、阐释和运用他们智慧的成果。理解智慧需要悟性,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理解不了这类事物很正常,但不要因为自己理解不了就全盘否定。

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应该是:科学未能证实的东西可以怀疑,科学未能证伪的东西不可以否认。

最后我可以用包容性思维整合两边的意见:中医药的抗疟实践不仅为寻找新型抗疟药物指明了方向,还为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方法提供了关键的启示;而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方法则为有效提取青蒿素、揭示起作用机理,并最终开发出能够大规模使用的临床新药提供了全套的方法和技术。屠呦呦获诺奖是传统中医药实践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结合的成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运用包括现代科学在内的各种方法加以挖掘、整理与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