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论辩式思维
(2014-11-29 16:28:42)
标签:
时评教育 |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由于critical一词带有否定性意涵,通常含有寻找缺陷、贬低(denigrate)或批驳(repudiate)的意思,一些人主张将critical
批判性思维不能简单等同于论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较论辩式思考更加开放的内涵与更加包容的精神,因而也更具建设性。有些学者甚至把它上升为一种几乎无所不包的思维方式,变成逻辑与理性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在实践中很多批判性思维的倡导者却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不知不觉滑向论辩式思维、诡辩式思维、乃至对抗性思维。
论辩式思维的特点是,专门寻找对方观点中的漏洞或不合逻辑之处,揪住不放,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有意无意地忽略对方观点中的合理部分,而对己方观点中的不合理之处则尽力回护,以驳倒对方为目的;无论自己属于正方和反方,都要赢得辩论的胜利。论辩式思维走到极端就变成诡辩式思维和对抗性思维。“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就是典型的对抗性思维表现。
举一个例子,某大学老师一直以批判性思维自许,还为学生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一次,他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孔子主张活人殉葬。理由是孔子说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骂那些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断子绝孙,可见孔子反对用陶俑陪葬,坚持要用活人殉葬。有趣的是,他还进一步推论,秦始皇灭六国后之所以要焚书坑儒,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那些主张用活人殉葬的孔子门徒进行报复。
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批判性思维呢?其实不是,这是一种典型的论辩式思维、诡辩式思维和对抗性思维。该老师在很多网友指出其解释得不对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强行为自己观点辩护,正是这种思维特点的表现。
批判性思维包括“质疑、求证与判断”三个环节。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质疑。看到这篇博文之后,我们首先要问:“这句话是不是孔子说的?它的出处在哪里?”,“如果真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话的?”
接着让我们来求证。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网上有大量相关的资料。这句话既不是出自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也不是出自他本人晚年修订的六经(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转述或杜撰这句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把这段古文的意思大致翻译如下:战国时,有一次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孟子是借孔子的这句话(无论是转述还是杜撰)劝梁惠王要“施仁政”,对老百姓好点,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怎么能以此推断出孔子是赞成用活人殉葬,甚至诅咒那些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断子绝孙呢?
就算要推翻某种传统的定论,对这句话作出新的解释,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应该提出强有力的佐证,仔细论证新解释的正确和以往传统解释的错误,才能让人口服心服。可惜那位以“批判性思维”自居的大学教师的博文中没有提供这样的证据,有的只是断章取义和主观臆断,甚至牵强附会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惩罚孔子门徒主张活人殉葬的荒诞结论,可见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是如何容易被人曲解的。
最后,我们可以做出判断:该老师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解释和推论是经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