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2014-07-27 10:18:03)
标签:

军事

时评

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固然不好,全盘否定自我贬损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今天而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样消亡,必有其内在的根源。今天的中国,在面对西方世界时,更有理由保持适当的自信。应该将传统文化中可以与现代观念接轨的东西发扬光大,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下面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体现了对自己与对他人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强调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既保障了他人自由,也指出了个人自由的边界。

 

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治理社会需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必须强调集体观念。可以类比的是日本,日本的集体观念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的个人至上观念在中国只能造成各自为战、争斗不止的后果。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障了个人自由,那么“天下为公”则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权益。可以说,天下为公是中国人的民主观。中国人强调的是实质民主,而不是程序民主。只要执政者的决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就符合民主的真谛。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观念有可能对少数人的个人自由造成伤害,所以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平衡之。两者如果偏废,就会带来恶果。

 

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既是对个人气节的期许,也是对他人意志自由的尊重。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作为协商民主的基础。民主的本质就是公众的政治参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或某个阶层的天下。匹夫者,大众也。

 

仁者爱人。这句与西方的博爱观庶几相近。

  

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可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七、和为贵。这里体现了中国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思想。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这种思想对内有利于创造社会和谐,对外有利于世界和平。

 

当然,传统文化中应该抛弃的糟粕也很多,比如:法先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忠君思想、成王败寇、厚黑学等等,也必须好好清理,勿使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