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创新思维课

标签:
教育 |
昨晚在珠海校区的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课,由我主讲“如何激发创造力”。可能由于第一次课的效果比较好,或者还有其他原因,选修我们这门课的人由初选时的135人,增加到189人。有同学告诉我,他原来选的是另一门课,后来改选这门课了。
课开始时,我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少女的故事”:
“一富人垂涎某少女的美貌,想将她占为己有。恰好这时少女的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借了富人的高利贷,无力偿还,富人晚上上门来逼债。少女代父亲向富人求情,请求宽限一些日子。这时他们三人正走在一条由黑白两种石子铺成的小道上。富人从地上抓起两颗石子,放在一个布袋里,说:这样吧,这个袋子里有黑白两颗石子。你从这个袋子里摸一颗石子,如果你摸到的是白色的石子,我和你父亲之间所有的债务就一笔勾销;如果摸到的是黑色的石子,那么你就得跟我走,为你父亲抵债。如何?少女沉思了一下,就答应了。你知道少女是怎样让自己和父亲都逃过一劫的吗?”
同学们陷入沉思中。过了几分钟,有同学就想出了答案,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超常思维,把方向引导到什么是创新思维上。有同学回答创新是“异想天开”、“新颖”、“实用性”等,我播放了一段李开复谈创新的视频,并对其中的“新颖”、“有价值”两点进行了点评与分析。接着我给大家看了下面这张图。
围绕毕加索将一架破自行车改造成一个现成品雕塑的创新故事,我引导大家得出“创新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事情”的结论。
接着我问大家,你们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吗?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表示自己没有创造力,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表示自己有创造力,剩下的没有举手。接着我通过一组案例,谈了创新与自信的关系,告诉大家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有人表现了出来,而有的人没有表现出来、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罢了。我还谈了大创造与小创造的关系,知识与创新的关系,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有创意的事情。
我又问: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创造力呢?有同学站起来表示是由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我立即接过话头向大家详细讲解了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自我验证性特征,心智模式的两面性,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心智模式是如何转变为心智枷锁的,我告诉大家,要想获得创造力,首先必须打破自己的心智枷锁。期间我通过非常经典的“九子图”思维游戏,向大家分析了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思维“框框”,激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
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扫描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中已有139人加入了我的微信公众平台。接下来的讲课中,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张A4纸能做什么?让大家进行发散思维,想得越多越好。一些同学纷纷用手机向我的公众平台上发送他们想到的点子,这些留言通过大屏幕显示出来,引起了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我还让两位研究生助教用手机“摇一摇”功能,现场挑选最先摇到的几位同学站起来介绍他们想到的点子。最后我通过百度搜索查到用A4纸制作的创意剪纸图片,大家都叹为观止。下图是同学们部分留言的截图。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我告诉大家要想想出意想不到的点子,不仅需要硬思维,更需要软思维。我通过PPT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硬思维与软思维,并讲解了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焦思维之间的关系。告诉大家打破心智枷锁需要三板斧,转变思考方向是第一板斧,多用软思考是第二板斧,以后的课我还将介绍第三板斧及其他内容。并用2008年广州大雪灾压垮高压电塔为例子,引导大家思考应对之策。
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就是根据我一开始时讲过的“少女的故事”,创作一个故事的结尾,越有创意越好。我鼓励大家用手机将故事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可写在A4纸上交给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创造,很多同学临走时走到教室前面来浏览屏幕上别人的作品,个个笑容满面、深表叹服,并不忘与我热情告别。从他们的笑容中,我感受到这堂课的成功。
下面是部分同学改编的故事结局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