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一)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教学设计思想 |
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网络课程就是网络课件+网络教学活动,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网络课件还狭义了些,不如改为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活动更为合适。这个定义的内涵是,光有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还不构成一个网络课程,还必须同时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现在有很多视频公开课,就不能说是网络课程。
在《“课”是什么?》的博文中,我提到一堂课由课时、课室、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六个要素构成,而网络上的课则没有了课时、课室这两个要素。那么网络课程应该由那几个要素构成呢?我觉得除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之外,还应该加上平台、资源两个要素。其中资源与内容有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内容,它是内容的各种载体和呈现方式,还与学习活动与学习方式有关。在传统的课堂上,资源显得没那么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书本与课件来传递;而在网络课程中,资源就非常重要了,包括各种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素材、工具、数据库等等。所以必须单独列为一个要素。
上图是网络课程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课程与面对面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资源都处于分离的状态,中间通过一个“机器”作为中介,这个机器就是网络和终端设备的代名词。于是教学内容这个要素被资源所替代和涵盖,而教学方法这个要素更多地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借助机器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在双向或多向视频技术还没有成熟之前,网络课程的互动主要还是基于文字和语音的互动,这种互动多数情况下是非实时的、有时也有实时的互动。因而网络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呈现出预成式的而不是生成式的特征,即网络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事前录制好视频或制作好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自学;互动的时间与知识传递的时间往往时分离的,因而效率也远不如传统的面对面课程。而在传统的面对面课程中,教师往往能够通过现场反应和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并给与学生及时的问题解答。
网络课程离不开数字化教学平台,这是因为网络课程的教与学主要是发生在平台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台代替了现实教学中的课室和校园。大多数正式的网络课程的平台都是需要用账号密码登陆才能进入其核心部分的,这相当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划出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证学习者在这个密闭空间里学习不受外界的干扰,也有利于控制网络课程学习者的人数与规模,便于管理、开展学习活动、考核与评价。但这样做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不利于与外界的协作与交流。
网络教学平台多种多样,以笔者有限的了解主要有两类,分别以Blackboard和Moodle为代表,前者似乎主要在高等院校中流行,其特点是制式化、模块化,教师无需懂得编程和后台管理,只需根据平台已有的模块添加内容就可以了;后者我没有用过,似乎主要在部分中小学流行,高校教师大都不太熟悉,据说需要一定的编程和后台管理技术,但教师可以有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进一步开发的权力,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两类平台各有优缺点,前者比较“傻瓜化”,易学易用,但功能方面可能未必能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科的个性化需求;后者相对灵活一些,但对教师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清华在线”,据说也有200多所高校在使用。
笔者认为,理想的平台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一、基于互联网,而不是基于局域网(校园网),允许全世界的人自由访问,但也可以根据教师和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个个密闭的“空间”,让正式的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开展各种学习与交流活动。二、是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的大平台,就像新浪、网易等大型网站一样,可以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在上面开设自己的网络课程,而不像现在这样,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各自为政,互不往来。三、功能齐全,允许学习者自由地上传、下载、交流、协作,同时又能够方便地管理、存储各自学习资料和活动信息。既能像博客一样体现个性化,又能像wiki那样便于远程协作,还要像社交网站一样便于交流,最好能提供语音与视频会议功能。四、有一种全新的赢利模式,在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前提下,保证平台的长期运营与专业维护。这种理想的平台何时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