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举一反三是一句成语,据说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反”是类推的意思。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记得我在医学院读研究生时,一位著名的生理学教授曾经说过,他观察一个研究生有没有培养前途,要看他能否举一反三、一点即通,如果每一件事都要老师反反复复地教,不懂得举一反三,这个学生就没有培养前途。
人类有一种思维本领,就是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与分类总结,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类别思维,这可以大大提高人类认知世界的效率。而动物似乎没有这样的本领,或者这方面的本领较弱。
比如我们知道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那么鲸鱼是不是胎生的呢?也许有人对鲸鱼不够了解,从外形看它像鱼,似乎应该像鱼一样是卵生的,但只要告诉他鲸鱼也是一种哺乳动物,他就会推断它也是胎生的。
我曾经在论文中将技术分为革命性技术和过渡性技术,通过对历史上对教育产生过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的分析,得出革命性技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是跨越性的技术突破;二、必须能解决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三、必须实现大众化,即低技术壁垒、价格非常低廉,能为大众共享。
以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为例,造纸术用渔网、树皮等很廉价的材料制作出适合写字的非常廉价的纸张,这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他解决了以往字被刻在石头、龟背、甲骨上的麻烦,使书写非常便捷,大大提高了知识储存的效率。而印刷术则解决了文字大规模复制从而有利于知识传播的问题,活字印刷则克服了雕版印刷的低效、繁琐,字模不能反复使用的缺陷,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使得信息与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变得非常容易,从而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早期的纸张是用羊皮和莎草制成的,由于非常稀缺昂贵,被教会控制,只能用于印刷圣经之类的书籍,而且往往只能作为一种装饰和身份的象征,所以对教育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当造纸术出现使得纸张价格非常低廉,变成大众化产品的时候,才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对目前的某些新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判断。比如电子书包,它是不是一种跨越式的技术进步呢?如果对传统书包来说,应该算。因为它解决了传统书包不能海量储存、不能采用多媒体、不能与网络连接等问题;它能否解决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呢?这要看我们如何认识当前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是信息资源不够丰富、信息匮乏、信息获取不便,不能多媒体呈现信息等,那么电子书包的确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显然这些问题并非特别重要。课内大量的教学辅导材料、课外快捷的网络连接、课堂PPT多媒体呈现,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把平板电脑引进课堂并非十分必要。如果说瓶颈问题是缺少个性化学习,班级教学制压抑学生的个性,那么就应该思考如何改变班级授课制而不是单单引进平板电脑。在传统的课堂上,人人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解决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似大家在个性化学习,其实还是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在集体化学习,说不定还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和经济负担。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是学生自定步调、自定内容,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来进行自发性学习,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诱导”,做一些貌似探究的活动,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个事前已经规定好的标准答案的学习。这种伪探究、伪个性弄多了还会给学生一种被老师愚弄的感觉。原来绕来绕去费了那么多功夫,不过是要“找出”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呀!我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真正在开动脑筋进行探究,而是在猜测老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第三,现在电子书包大都采用平板电脑,有些还是采用最新的IPAD,这些设备对大众来说还是相对昂贵的。即使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只能给少数学校配备,而且IPAD主要是为游戏和娱乐而开发的,为教育考虑的并不多,其操作系统也与一般的WINDOWS系统不同。有些学校为学生配置了最先进的IPAD,却把其中的大部分功能都屏蔽了,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学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显然目前的IPAD和平板电脑还不符合革命性技术所必须的大众化要求。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等这类技术再成熟一些、价格再低廉一些才推广呢?而且,对于电子书包的概念目前还有很多争议,其配套资源与支持服务系统均不完善,从性价比来说还处于不合算阶段,现在又提出云书包的概念,既然都放在云里了,还“书包”什么?
正是在这样的分析思考基础上,我判断电子书包只是一个过渡的技术、过渡的概念,可以研究(因为过渡性技术也是必要的,某些过渡性技术有可能发展为成熟的革命性技术),不值得炒作。但我认为电子产品进课堂将是大势所趋,当这类产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廉价的时候,人手一个电子课本(到时叫什么都无所谓)是可以预期的。但指望它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恐怕还欠火候。
有网友质疑我的判断,认为你又没有亲自做过电子书包实验,你凭什么判断电子书包是一个过渡性技术?首先,我确实是根据自己多年参与教学信息化的经验,结合理论分析,运用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进行类推的结果,学者的作用之一不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本专业范围的事进行预测、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吗?当然这种判断常常会有失误的时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信不信你可以自己决定。如果未来电子书包的发展超出了我的预期,证明了我今天判断的错误,那我可以修正自己的判断,这不是经常有的事情吗?过去专家们关于教育将在几年内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预测还少吗?其中很多预测不是大都落空了吗?我相信那些推崇电子书包的人也并不都是做过电子书包试验才做判断的吧?何况电子书包到目前为止也还处在试验阶段,并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