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竹立
王竹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09
  • 关注人气:4,0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网络学习的异同与融合

(2013-02-27 09:20:12)
标签:

教育

最近读了一本博士论文,是东北师范大学马治国先生的,题目是《网络教育本质论》,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较好的博士论文之一。这篇论文强化了我的观点,网络教育是与学校教育不同形式的教育,适用于学校教育的方法未必适合于网络教育,而适合于网络教育的方法也未必适合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在一个物理空间里发生的教育,校园是学校教育的物理空间,教室是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这决定了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就是把老师和学生集中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开展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让大家集中注意力,营造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因此,学校的教育大都是一群人以班级为单位在一起进行的共同学习,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网络学习则完全不同,网络学习学生可以在任意空间内进行,无需集中在一处。只要有电脑或其他终端,可以与网络连通就可以了。网络学习是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不受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也不需要与人面对面接触交流,大多是以个体而不是集体为单位开展的个别化学习。

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统一的教学安排,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是一种正规学习和正式学习,注重学习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毫无疑问占主导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无不主要是由教师制定的,即使征求学生的意见,但决定权在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以教为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怎么改都只是局部改善而已,否则无法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无法保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网络学习则非常个性化,完全由个人决定,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组织与协作,也是相对松散的、流动的,无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学为主是毫无疑义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系统性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碎片化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学校教育有利于显性知识、间接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传承,但不利于隐性知识、直接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学习的效果则完全取决于个人自主建构的能力与意愿。对于有强烈学习意识、有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来说,网络学习的收获可以远远大于在学校里的学习,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征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网络教育则介于学校教育与网络学习之间,是两者结合的结果。例如由各实体学校和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种网络教育与在线课程教学等。它试图将学校教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目标导向,与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个别性、个性化结合起来。但由于既失去了相对固定的物理空间以及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又受到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征(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制约,迄今为止并不十分成功,还处于探索、磨合阶段。即使在公认相对成功的英国开放大学,也只是将在线学习与传统的面对面辅导结合起来,并不是以所谓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特征的。

弄清楚了学校教育与网络学习在本质上的不同,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多年来试图用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了。他们把本属于网络学习模式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硬作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试图用网络学习模式取代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用通过机器和网络中介的交互取代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把本来属于学校教育优点的系统化学习代之以碎片式学习,怎么能不碰钉子呢?

 

网络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教与学手段,使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的围墙里,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可。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逐渐成为知识获取和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但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的正式学习与正规教育,两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诚然,网络带来的非正式学习并不只存在于学校之外,同样也存在于学校之内,这既给学校的正式学习和正规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今天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途径的增多,教师不能再简单延续以往的教学

方式与教学内容,势必要做出调整。例如把更多的知识性学习留到课外,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等。但这种调整并不会导致学校教育本身的优点和价值的丧失,并不会导致自主学习、协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递-接受性教学模式的现象出现。
 
教育技术界有一句口号,过去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在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整合也好,融合也罢,无非是要用所谓新模式取代旧模式,用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这是没看到学校教育与网络学习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结果。经过十多年的试验,成果有限。专家学者们的主张基本停留在公开课、竞赛课和试验课层面,对日常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的触动。
 
笔者主张用互相“配合”代替强行“整合”,用有机“组合”代替硬性“融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理念有所不同。前者采取的是笔者提出的“包容性思考”原则,后者则采取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立场。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学校内的正规教育和正式学习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应该共存,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取代。传递-接受式教学更有利于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专业性,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更适合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与知识创新。我们应该将口号改为“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紧密配合,
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组合”。用一句西方俗语就是: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而不要把两者简单混同起来。
 
那么,学校教育有没有和网络学习真正融为一体的那一天呢?有!那就是当笔者提出的视频会议系统的成熟与普及之后,实体学校将逐渐消失,但实体学校的优点与学习的系统性、专业性,教师的讲授、班级的氛围等将在网上虚拟世界中得到延续。
 
以上是最近的碎片化思考,作为未来零存整取的一部分先保留在此吧,欢迎大家的共同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