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签:
创新思维训练思维导图教学设计心智模式教育 |
分类: 我的论文叙事 |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275)
创新,如今成了中国最震耳欲聋的名词了。不仅企业要自主创新,学校要创新教育,政府要创新体制,连社会也要转变成创新型社会,国家要打造成创新型国家。创新,甚至上升至关系到民族发展进步的高度。为什么需要创新?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好像已经不证自明了。理由很简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可以使国家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不再处处受制于人,不再被人剥削;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创新可以使你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创新可以让更多的人受惠。
要创新,首先必须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有目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高的。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2010年夏季学期中,为校内外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创新思维训练》公选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们的好评。
一、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
灵感和创意往往像火花一闪,倏忽而来,倏忽而逝,很难把握。如何激发创造力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既没有固定模式,也缺少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我们在对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中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
创新性原则
2.
灵活性原则
3.
实践性原则
(二)目标设计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经过课前的分析讨论,我们将课程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树立意识-培养习惯-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完成实践。下面这个图就是教学目标的详解。
(三)内容设计
我们选择了下列创新思维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同学们学习。
1.
2.
3.
(四)方法设计
1.专家讲座
2.
课堂练习
3.
课后作业
4.
交流讨论
(五)环境资源设计
(六)过程设计
我们根据设计原则与各要素的设计,通过制定课程进度表将各种设计串联起来,上课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时间 顺序 |
教学内容 |
授课教师 |
课时数 |
|
第一次课 |
1.创新思维入门,创意方程式介绍。 2.思维练习(发散思维) |
王竹立
|
4学时 |
|
第二次课
|
1.思维导图介绍 2.右脑思维与软性思考 3.软思考练习:用思维导图创作一首诗歌等 |
苏顺开 王竹立 |
4学时 |
|
第三次课 |
1.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 2.思维练习 3.头脑风暴(创意的萌发) |
王竹立 |
4学时 |
|
第四次课 |
专家讲座:漫谈创造力开发 |
汤少明 |
4学时 |
|
第五次课 |
1.专家讲座:创新与创业 2. 六顶思考帽练习 |
郭清顺 王竹立 |
4学时 |
|
第六次课 |
创意大家谈(有学生上台谈谈自己的创意、创新故事、对创新的认识和体会等) |
王竹立等 |
4学时 |
|
第七次课 |
专家讲座:创新的孕育、完善与保护
|
陈瓒光
|
4学时 |
|
第八次课 |
创新作品交流与评价 |
王竹立等 |
4学时 |
|
第九次课 |
创新作品交流与评价 |
王竹立等 |
4学时 |
(七)评价设计
评价分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作品和平时表现进行评价,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的课后留言及访谈等进行分析。
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应用研究
1.
课程于2010年7月22日至8月2日期间进行。报名的研究生约有70人,从头至尾参加的有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本校的研究生,也有少数来自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的研究生。课程进展顺利,学生们自始至终热情高涨,完成了各项学习与训练任务。
2.
3.
来自广州大学的毕经周同学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题为《感受王竹立老师的创新思维课程》的博文,其中写到:“在我看来,这门课可以说是出乎想象的优秀。用‘爱情’、‘名片’两个词创作一首诗歌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它把人的思维方式形象化,把容易中断的思维连续化,它让创新思维看起来简单易行,这无疑能够鼓励人们去有更多的创新。后来讲到的六顶思考帽,卡片轮转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能够高效的集合集体的智慧去认真思考一件事情,其力量当然是无穷的。在我看来,如果能够牢牢记住这些方法,并通过一些练习掌握这些方法,而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生活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当尝到甜头以后,势必会爱不释手,经常运用,那个时候,我想创新的理论恐怕已不言自明了。”
“上完这门课,还有一个很大很重要的收获是:它唤醒了我的创新的意识。当今社会创新算是个非常出名的词语了,各行各业无不提“创新”二字,就连国家也要是创新型的国家。然而听了这么多创新,事实上它只让人感到耳边聒噪,给人的感觉就是人们对创新是心急如焚,以至于大喊大叫起来。这门课,王老师并没有陷入这个漩涡,而是从一些讲课方式的创新,桌椅摆放的创新,作业的创新等多个方面,让大家参与进来进行实践。整个过程进行得很愉快,大家在实践中当然自有自己的乐趣和收获,不用鼓吹,不用谆谆教导,大家有乐趣有收获,自然心向往之。” 还有许多同学在课后留言中表示了兴奋和感谢之意,例如一位同学写到“在这门课上,我成为一个诗人!”
4.
由于是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缺乏经验,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分析一下:①课程时间过紧,内容较多,因而很多训练像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影响了效果;②课前与外请专家沟通不足,致使讲座内容有些重复,或稍嫌沉闷,与本课程目标不尽一致;③由于时间太短,在完成创意作品环节做得不够理想;时间安排还可以更灵活、更有弹性;④教学形式还可以进一步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新工场、创新实验室等;⑤训练方法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竹立,蒋莉. 基于教育二重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2009,19(2):14-17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中山大学增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