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音乐滋润心田之二:我那柔弱的中指

(2010-02-03 11:43:53)
标签:

育儿

手型

中指

钢琴

吉他

4--5岁

分类: 用音乐滋润心田

  “人生不沾艺术等如虚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钢琴第二课1月31日开课。复课时,女儿基本答对了老师的提问,高、低音谱号,节拍、“1”音、指法,均记忆牢靠;只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分不清,胡乱地瞎猜。“手型比原来好太多了”,老师有点欢喜地说。

    重点传授中指指法。女儿既要保持好手型,又要用中指弹出音,两难并举,出大状况了。她好象总是大姆指先降落,琴音都因其而响,中指软绵绵的,根本顶不住白键,出音才怪呢?一般讲,人的中指、食指、大姆指最灵活,无名指、小指先天偏弱,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会改善。女儿如此“偏科”,五指儿只有 “一指禅”,老师奇怪,我也觉得有悖常理。

    但,我没紧张。从我弹吉他的经验得来:初学者的手指对应乐器的弹奏要求,都是弱的,都要千锤百炼。这是苦功夫,要时间来磨,并且七分在于一个人寂寂寥寥地反复演练。“台下十年功”是连大师也躲不过的,这就叫艺术规律。学琴,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事。

    太枯燥了,女儿呵欠连连,老师看出来了,改教乐理。内容很多,高音谱的“1”“2”“3”、低音谱的“1”“7”“6”一股脑地全学了。没点音乐底子,这样的授课犹如怒放的孔雀屏,每根羽毛上缀着一个音符,非耳鸣目眩不可。我想,课后我又有得忙乎了!

   (二)

    第一课时,我对手型的控制基本没概念,课下没让女儿过分练,怕跑偏。这堂课后,和老师探讨一问题:“除用力的手指外,是不是其他的每根手指都得贴住琴键?”然后,我做了个样子给老师看。董老师冲女儿笑着说:“你看看,你爸的手型够标准的啊!”接着给我释疑:“理论上,越保持起奏前的手型越好,但也可以让手指略有抬起。”手指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小指、无名指发力,会牵动或是借助其他手指的肌肉配合,才能完成动作——我这样想。

   (三)

    我陪女儿练习时,女儿顺多了。

    她的中指、食指不会用力,我叫她先抛弃手型,只用一根指头在琴键上敲来敲去,哪怕手型变成了揸揸棱棱的“飞燕”也不要顾忌,就找手指独立用力的感觉。手指太直,小木棒似的,怎么办呢?跟她做个小游戏!你逗过狗吗?过来,过来,用手指怎么表示出来?你把我当狗,用中指逗我试试!女儿戏谑地用中指挑逗我,不自觉地,手指打弯儿了。反复练习多次后,加上手型,开始正规的中指弹奏。还是不行!结合不起来。再找手指用力的感觉!作为家长,我弹过一点吉他,走过手指训练这关,即使现在,也仍在走。唐弢先生《作家要锤炼语言》中说: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是一个好作家。同理,学琴过程中,谁要是和手指没有进行过斗争,肯定学不成。这不是着急的事,是伴随学艺始终的事。所以,我耐心。这点功夫,我陪女儿折腾了三天,有起色,能在保持手型的前提下独立用中指弹奏了,只是还不稳固,有时又重回原点。慢慢来,功到自然成。

   (四)

    女儿幼儿园并班上课,大班、中班的孩子凑一块,也不熟,就把奶奶请来,在家看着。她奶奶头次见孙女弹琴的样子,激动得不得了:“哎呀,我孙女这一弹,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这么点的孩子,能坐这儿就不错了!”她妈妈是“暴君”型的人物,对我,我也就认了;对闺女,她也这样。“再弹半小时!”她坐沙发上看着杂志,琴声停的时间稍长,人家就头也不抬来上这么一句。我们不是没干活,我糊弄着女儿已弹过了半个多点了,怎么?还来?“去你的,瞎指挥啥!”——我心里嘀咕。见好就收,明儿接着来。

    周日晚到周二,女儿每天练琴均超过半小时,很关注。我总觉得,她对琴有一种神圣感,这让我大抵心安。

    受女儿影响,我把多年不玩的吉他捡起来了,有空就弹,很魔怔。有一次,我正弹《爱的罗曼斯》兴起,小家伙轻巧地把曲谱架推到我面前,一句话不说,看我弹琴。我挺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