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话节目:内容创新与深度提升(下)

(2010-01-10 00:15:51)
标签:

电视论坛

谈话节目

cctv

唯众传播

张越

俞虹

杨晖

孙国庆

文化

分类: TV2.0------

 谈话节目:内容创新与深度提升(下)

 

   

现场提问节选:


提问:现在我觉得国内好多谈话节目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话题重复,比如现在很多谈话节目都会关注同样的话题,让大家不断的去听同一个明星同样的故事,我想提一个问题给杨晖老师,因为您的所有节目给我们感觉是特别有创新、特别有活力。面对话题重复的选择,您的团队或者您统领的节目是怎么样来把握,使观众感到一些新意,使观众体验到这种智慧的存在呢?


杨晖:目前看,在题材上的同质和形式上的同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我觉得市场永远是一个不被饱和的状态,关键是你能不能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满足大家需求。因为立足于上海,我们的节目首先要看的是这个市场的气质,上海是金融的城市,白领居多的城市,所以一定要从它身上找到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找到这个城市饥渴的地方。
    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2.0时代的出现,它对于我们传统的电视节目在题材选举、方式表达上面带来的变化。刚刚谈到主持人对节目的影响,有时候超过了50%。2.0时代的特点是什么?是个性表达和去中心化。在某个意义上讲,主持人其实是特别代表栏目中心化的符号。怎么来平衡这个主持的去中心化呢?目前大家人人追求个性、中心化的现实,需要在我们的结构、设计上观念上做一个改变。主持人的功能要转化,并更多的尊重嘉宾、观众。
    另外,在节目形式上面,我们尽量把资源做减法。比如你看到的《波士堂》和《谁来进午餐》同一个企业家,但是他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波士堂》里让我们看到他是怎么样一个人;《谁来进午餐》里他是以创业导师或者是职场导师,让你看到他商业上的智慧。每个人也是很丰富的,今天我出现在一个谈话节目的研讨会上面,可能明天出现在女性领导力之类的论坛上面,你本身是多面体。所以细分市场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尤其是谈话节目,只有细分,你才能更加精准的把握住你想影响的那群人,或者你想表达的那群人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尽可能做到不重复的一个方法。

 

提问:我想问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想问杨晖的,杨晖是商业公司的,而且我们栏目组有很多同事对杨晖的公司一直很关注,而且我们关注到您的公司确实表现出很有活力和激情的一面,我特别想了解一下,你是怎么管理创意的?对你的公司来说,创意对你们来说是商业公司运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你是怎么样激励和管理的?第二个问题,刚才我们题目说内容创新与深度提升,因为内容创新这块对于《实话实说》来说,也一直是困扰我们非常难的问题,我想请几位嘉宾在内容创新上面,针对这个时代也好、或者说可能是整个我们应该关注的公共价值、观点也好,存在什么样的空白和空间?在这方面做一些阐述。谢谢!


路一鸣(主持人):杨晖先休息一下,好不好,第二个问题直接问俞老师吧!

俞虹:谈话节目要想创新,个人觉得在今天背景下和90年代太不一样了,频道如此多,整个资源如此丰富,重叠性又这么大,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种创新我一直强调的是坚守和创新并行。坚守和创新是一个栏目的不二法则,如果你没有一个坚守,对自己栏目的没有一种认知,或者一种自己的需要,你可能被周围的环境左右,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比如《实话实说》,它始终还要坚持对于公共话题的追求,对于社会性的关注,不会跳跃到商界上,商界就是《波士堂》的,就是每一个栏目坚守自己的原本的一种起点,这种起点能够坚守是一个自信的表现,不能坚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任何创新都是在自己坚守的前提下创新,就像杨晖所说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我觉得它首先是有前提的,如果没有前提,你不断在变,你最后走不了多远。
    我经常跟杨晖在聊,杨晖生孩子生得太快了,我希望她节制点,因为杨晖从06年2月份开始创作《波士堂》以来,三年,现在看起来是5个节目,实际上她做的不止五个节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你最后的发展空间,或者是在你不断创新当中,人们对题的期待可能更高更深了以后,你究竟有多少后劲去提供?这也是一个问题。
    因此,当我们强调创新的时候,我觉得一定不要忘了坚守,当我们在坚守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我们做哪些变化的空间。因此,我们今天谈的追求深度,追求什么,实际上都是在一个相对的空间中,在一个大的平台当中来审视自己,当别人看得太多的时候,有时候会把自己给忘了,所以我觉得了解自己更重要。


    杨晖:特别感谢这位老师提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把我们这个公司作为一个创意管理、品牌管理来定位。我们做了5档节目,其实一共只有20来个导演,分不同的人来做,但是它的产能是挺高的。但是,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要靠管理,所以创意管理是一个我们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基本上从管理的层面入手,总监以上的人,他管理的是这个节目的创意、结构、执行的流程,手册的建立,这是他要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说一年52期、260集的节目是均衡的,靠什么呢?就是靠本身的结构和编导们执行力上面第的N多的标准。
怎么保持他的活力?我们推崇“二八结构”,80%在做这个节目样片的时候已经定型。我们从来不会拿一个看似不成熟的节目出台。每一个节目第一期的时候,跟你今天看到的第一期品质相差无几。这个就是标准。公司你要规模化来做,标准化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另外20%,给每期节目的导演充分的把玩的机会,给他做为电视人的快感。我们一直把基础定在80分,你从我这里出来就要做到80分。
其实我们台本都是非常细致,前后用了1个月的时间,但我们不要求主持人一定按照台本来,像孙老师基本上可以根据台本自由发挥。但有一天万一孙老师突然肚子疼,不能上台,哪个老师来做这个节目一样可以做好,台本做好了,我们不会失掉他,所有的嘉宾观点在那里,你也可以照本宣科来做,也可以任你发挥。如此一来让节目有弹性。最近《波士堂》获得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卫视栏目,他是第一位,这是让我很意外的。他们说怎么可能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下去了,财经节目倒在卫视受宠了。实际上我们在管理它的时候,每个栏目主编都有权利做创新的东西,结构一定在80%以外,这是规定出来的。另外,我们没有把这个节目当成是单纯的项目终端,我们每个产品都是一个产品线。 
    路一鸣(主持人):你们会花多少时间来规定80%的内容。
    杨晖:每个节目不太一样的,《波士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只是思考。
    主持人:几个人在做?
    杨晖:一两个人。做出来之后,捂着,导演也不知道的,他们就是在雪地里面爬摸,当他进步一点,你就抛一个新的东西给他,所以这个节目出来之后,没有认为是杨晖或者是总监的。他认为是自己的。你已经把路线划好了,但是并没有告诉他怎么走,他不断的摸爬滚打,最后到那个方向去,这个可能是每个栏目要完成的,所以我们目前节目从有想法到有样片有积累再推出平均4-5个月的周期!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