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与TV2.0精神

标签:
tv2.0脱口秀波士堂新青年文化 |
分类: TV2.0------ |
《波士堂》开创了一个私人化的公共话语空间。有些话是Boss在饭桌上讲的,有些是在朋友范围内讲的,我们都把它拿到了屏幕上,它就是一个演播厅真人秀,我会特别强调现场体验。因此,我非常反对将《波士堂》称为“谈话节目”或者是“访谈节目”,专访、谈话节目和脱口秀节目是有区别的。
这是一档脱口秀节目,因为它符合脱口秀的本质,比如说受众的直接参与。三个观察员作为观众代表直接参与,嘉宾在这个节目当中说话的比重和观察员是平分秋色的,另加一个主持人,就形成了“铁三角”。所以这个节目不像当年的《新青年》是单向的传播,也不似《对话》是一个双向的传播,而是多向的互动,整个谈话现场非常有弹性和张力。我个人不认为只有真人秀才是体验节目,其实谈话也是体验节目。我做脱口秀节目的时候,会抱定一点,这是我对脱口秀节目的理解,在以后我们会做更多的尝试。
我一直大力倡导TV2.0。大家都认为,新媒体正在和传统媒体抢饭碗。其实,渠道是一方面,但是,我更看重内容,以及各自优势的借鉴。现在很流行将前倾15度和后仰15度做比较,就是说,你是选择前倾15度上网还是后仰15度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呢?互联网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体验式,观众同样拥有传播权,他们不仅是在收看,更是在时刻交互体验,发表见解。那么电视可不可以互动?能不能也让观众体验?可不可能把坐在电脑前面的年轻人重新拉到电视前呢?其实,没什么不可以。对观众而言,前倾15度还是后仰15度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能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关键还是内容。《波士堂》就是在TV2.0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内容。
Web2.0时代,它的本质就是个性、互动、体验、精准,虽然遗憾电视在这方面慢半拍,但是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了它惊人的成长速度。比尔.盖茨一直坚持在讲,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报纸印刷工业。报纸、电视还会和新媒体一起在人类发展史上共同存在很长的时间。于是我开始想,主流的不是电视本身,主流的是这群人。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最精英的一群,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守真诚和直率的交流。不论是勇于面对发难的企业家还是专业的观察员,抑或是渴望交流和理解的观众,都被这把钥匙打开了。
萧伯纳说,人生的悲剧在于没有梦想和梦想实现,如此我为我们庆幸着,因为我们还只是在路上。我希望带领公司和团队为中国刚起步的电视事业添砖加瓦,像领跑者那样一路向前;更大的期盼在于有朝一日中国的文化产业真正能和世界比肩,不在亦步亦趋地闻世界之风而动,我们,要做那煽风点火之人。我们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所以我们是幸运的,和每一个在思考的电视人、文化人或者商人一样,我们孜孜以求的身影,一直在路上。
我们继续走在这条路上,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和企业家们一起,和中国的企业发展一起,一路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与性情、勇气与理想、感动感慨、从容淡定。我们为此骄傲。
《波士堂》在继续,TV2.0在继续。
——本文发表于《中国广播影视》2009年1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