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晖:我要我的电视(四)  (录音整理)

(2008-04-23 17:47:09)
标签:

杨晖

担当

精减

创新

原创

需求

表达

开放

突破

杂谈

分类: TV2.0------
                           我要我的电视
           ---- 云南电视台演讲录(之四)  (录音整理)
                               主讲人:杨晖
 

(接《我要我的电视》之三)

    我们所有的这些导演都在24.25左右,我们《上班这点事》的主编,在当主编的时候,也不过23岁,她说杨老师,我上班才2年,不是专家,我做《上班这点事》的主编,怎么可以呢?我说你的确不是专家,但你是电视人啊,你可以用你的能力去整合各种方面因素和资源,然后你变成一个组织者,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你要学会借力,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她说我试试看,这一年下来,我觉得她做得很成功,我宣布由她直接作为节目的制片人,实际上我觉得真是不错,因为《上班这点事》录制的第2次,我就再也没有进过演播厅,再也没有去看过这个节目的录制,即使去也是为了表示对主持人的重视,去探班。《上班这点事》的口号是希望到3月份开始,实现我不去审片,他们说我们要实行SO900验证,我们是国家免检产品,如果真的到了频道被打回来了,那是我的事,我甘愿受罚,我可以立这个军令状,她们有这种决心、冲进、魄力。作为电视人起码要创造性、要敢当责任,意识是要有的。

    我们在人员上面是非常精减的,我们原来做《源来女人》就两个人,制片人加一个兵,《波士堂》四个人,《谁来一起午餐》那么大一个节目,你们可能会说这节目不知多少人,这节目就四个人,这四个人都是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都是女性,当然这四个美女出去基本上大家都会帮忙,所以这方面还不错。那么《上班这点事》作为日播节目,因为我们考虑到人员储备问题,之前是七个人就够了,现在大约十个人,可能新人的出现,这些人要给他们一些锻炼,差不多这样情况,所以实际上我们的中心、大约节目的中心、广告营运中心、视觉中心、包装中心、实际上所有人加在一起也就不过30来人包括管理层,我有两个副总裁,加一个个人助理就这么大一个规模。我们做的外包、后置、外拍、录像、演播厅都不是我们一手包办的。因为有更专业的人,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实际上就是实现一个很好的社会分工化,我们其实就把公司变成一个品牌管理、创业管理中心,所以我们导演基本上只有一台手提电脑,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是人和手提电脑,其它的没有什么。公司里给我们做饭的阿姨每次很骄傲的跟人家讲,我们公司做电视的,节目很有名,然后人家问在哪儿做的,她就说不知道,然后别人讲你骗人,她就很认真的在争,争了半天,那天很认真的来找我,问:杨小姐,我们的电视到底怎么做出来的,我为什么天天没看见你们做。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一种管理方式,这可能和我在CNBC工作两年有关,能够把现在的媒体管理模式引进到我们自己公司当中来,结合一些本土自己的工作经验能很好的来做这个事情。

    我觉得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原创的责任感,今天的中国我觉得我们的电视是很惭愧的。因为不管是我们拥有资源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可以支配的这些钱、人力、物力、财力、我觉得这些都是挺好的,各电视台都是这样子的。我从台里出来发现要慎用每一分钱、要用好每一个人、用好每一个资源,这些我都会格外珍惜。所以我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下,没有道理做不好电视节目,当然可能会有实际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拥有这个心,如果我们确实有传媒理想的话,我觉得会实现我们的抱负。

    我们还要什么?如果我们要我的电视、我要我的需求、我要我的表达,其实我们是替观众要了,那么我第三个还要什么呢,这个是替我们自己要,就是我们真正还要什么,我来之前我还是很认真的学习了我们云南电视台的节目,坦率的讲我在昨天朵总接我的路上我跟他说,我看了这节目,平心而论我觉得这个节目挺好的,就节目的题材、内容还有包括表现、制作的认真程度,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可能还缺了点什么或者还需要调整一下,有可能会更好或者是能变得更有竞争力,这是我一个感觉。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三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我觉得是我们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因为我看的这几个节目当中大概有六档,在现在卫视里能播的六档节目,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感觉好像几乎全部锁定在云南素材、题材、资源。我要提个建议,我们没必要要捆住自己手脚,资源是放在那里的,你去占有它,就是东风压到西风,要不就是西风压到东风,你不去拿就有人去拿。所以为什么你会放弃对这资源的占有权呢,我个人觉得,其实在投入上不会有太多的变化,我们可能在这方面不懂是什么原因,我们可能可以做的过一些,我们可以走出来,也可以请过来,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我们对资源的理解可以宽大一些,而且我觉得是做卫视也好,地面频道也好,应该有大台的风范,应该是那样的感觉,我每次跟他们讲,我们大家每个人哪怕是个小导演,你都要有这样的气势,就是普天下之下莫非王土,王者的这种气势,如果没有这样的气势,缺少这中的自信,就很难把你的智慧充分的放出来,你总在想别人可能做了,可能我在做这件事不是第一了,不是最好了,可是我觉得可能你无限去接近,不能强占这个制高点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你能拿第一。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心态,我们可能在这个开放路上会做的更好一些,因为作为卫视要展示,当然包括云南电视台在内的所有东西,同时作为卫视我们全国人民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应该要胸怀天下的气魄,就是我们对很多事情,我们要去参与,要有话语权、要有自己的声音、要有自己的身影,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能在这样竞争力上面,经常能看到自己,我们说的抢位,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位子抢住,如果说你不参与竞争等于你自行放弃,如果放弃的话,大家永远觉得可能是省级电视台的升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走出去或者请进来一些有全国性的活动,可能有一些全国性的资源、文化界的人、财经界的人、演艺界的人很多人我们可以请过来,而且请来的就是我的,这个感觉要有,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可能在题材上、内容上可能要有一些挖掘,实际上我看了一些,比如说:像铁道兵,还有那个海来腔,包括云岭欢歌还有一些我都看了,还是觉得题材没有问题,只是可能在表现手法上,大家用一个专业的思维方式、用专题框架,不管这个节目是综艺类、节目类还是演播厅的节目、外拍节目、纪实片还是一个谈话节目、一个理性节目、情感节目似乎全部用思维专题片的方式做的,我觉得可能这个要调整的一个东西,就说你要有一个跨界法,你把它混搭融汇贯通起来,我看这方面我们要有突破。

     第二点想跟大家分享是,我们要有敢于突破的心,有一个敢于突破的勇气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畏畏缩缩觉得这个东西是有风险的,那个东西不保险,这样子的话永远找不到,我们可以自己去调试,找一些合自己的东西,另外的话,我觉得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你要能够判断,这个学习不仅仅向电视本身学习,我觉得还有很多互联网、很多电影、有很多短片的方式,你看我们在做《上班这点事》的话剧、栏目剧,其实都在做很大胆的尝试,在我看来这个品牌是没有界限的,大家不要把电视作为一个终端产品来看待,我觉得电视是一个窗口,打开这扇窗口,我们可以利用这扇窗口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做很多的路演、互动、而且我觉得这些东西不仅仅可以扩大影响,还可以产生价值,我跟你们讲一个数字,就是《武林外传》出来之后,他们又编了还是宁财神的话剧,这个话剧在全国演的场次可能大概又上百场,这样一部话剧他们到目前是上千万的票房,仅仅凭票房还不是加广告什么之类的,这样一部话剧是非常小成本的投入,但是它能够拿到那么好的票房,那我觉得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因为大家信你了,你有很好的口碑,我们想想这口碑、这品牌是谁传播出来的,电视台花了钱买了它的电视剧,你又帮它传播了它的品牌,你帮他传播了品牌他又把这个品牌去做话剧,做了话剧他又赚了很多,就这么一个情况。那我觉得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其实有更多的人才、有更多的财力和资源,他还要跟话剧中心求场地、他还没有宣传的渠道,你看我们要打多少的宣传片,这些资源都是看不见的。

    第三我觉得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这个时代千变万化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种变化,我在想可能云南台的节目可能缺乏一点时尚感、缺乏一点时代的气息对于变化特别快的把握和捕捉,我觉得这个好像是有一点缺乏,换句话来讲,我觉得是执行力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穿的衣服、平常说的话、平常玩的东西,其实应该蛮前卫的,因为电视台的人应该代表一种方向,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种东西落实到我们节目当中来,为什么我们的节目像80、90年代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如果这样子的话你想80后的人他看电脑的时候,电脑里是海量的信息,电脑里的表达都是最快、最先进、最时尚、最有实效性、最及时的东西,当他回到家离开小屏幕看大屏幕的时候,他会觉得大屏幕跟他简直是两代人,而我们做电视的人其实都很年轻,那我们体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暮气沉沉呢,就是没有太多的活力或者不是特别的时尚,包括一些名字,我觉得类似于一些名字可以起的更加好一些,我们在名字上是很讲究的,大家看《波士堂》这个名字不洋不土的,但是这个名字不洋不土确确实实打中了上海人的头,因为上海人就是喜欢洋,就是喜欢这种感觉的东西。我当时想这个名字怪怪的,BOSS(波士)是我们的主体,然后我在想什么牛皮糖,QQ堂想了半天,结果我那天到狐狸城去购物,它叫FOX TOWN,后面的TOWN是城镇、集散中心的概念,我突然开了窍门,BOSS TOWN可能会挺好,就是老板城,老板的集散地。然后我把英文改为中文就是《波士堂》,那我觉得音译过来挺好的。当时审片的时候有人反对,后来SMG总裁黎瑞刚说了句话,他说我现在还真是听不出让人记的住的名字,这名字有点怪,但一旦成为品牌也许这就是一种特色。

    然后呢,我们没到半年,上海就有个波士堂养身会所,把我气的要命,人家给我打电话说,杨晖你们发展好快哦,你们现在开始做实体啦,我简直没办法说话了,是个男士的体验中心,把我气坏了,后来据说档次还不低,他们还在电视台里打广告,就不在第一财经打,可能他们觉得有点过分。后来我的导演给我发了个东西,说海南开发了波士堂商务的地产,把波士堂好好的解释了一遍,波士堂是什么意思,我就无语。但同时我也觉得这也是品牌的传播,说明它在大家面前有效果了。包括《谁来一起午餐》《上班这点事》你一听就像一句话,实际上大家琅琅上口你很容易记住它,我觉得其实这些东西很能够直接的表达你节目形象的一些元素,你像《谁来一起午餐》到后来我们就在想很多的制定的饮品,很多的东西它都能进来,我们就开了很多的广告口在里面,而且这个节目是我们自己投资独立运营的节目,我们在没有开播之前,就完成了60%的销售任务,这个对于一般的节目来讲几乎是不能够想象的一个事情,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前面做了三档节目之后,大家对你的品牌已经没有怀疑了,而且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培育,我们曾经在做《波士堂》周年酒会的时候,三个企业家都提出来,杨晖你不要出钱,这件事情我们全包了,我就跟他们开玩笑,小钱不要你们出,将来我们要有大用场的时候你们再出大力气,果然到了我们自己做节目的时候。实际上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帮助,我觉得更多的是的的确确他觉得是值得的,对他的品牌、对他的企业、对他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所以因此我是非常感谢这些企业家能够在节目当中还能够成为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我想这些东西都是做出来的,你不去理他,他一定也不会理你,如果你能够达成很好的沟通,其实这就是很好的资源。在这方面也是和大家分享。(待续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