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波士堂上班这点事温喜庆tv2.0 |
分类: TV2.0------ |
刚刚讲到创意,我一直是以受众为中心作为节目策划的指导思想。我所谓的TV2.0,有三个方面的方向和内涵:一是创意2.0,一是营销2.0,一是品牌2.0。我们在做任何一档节目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直觉,我们导演觉得杨晖今天说了我们要做这样一个节目,就开始策划了。十天《上班这点事》就出两集了,他们觉得特别快,包括《波士堂》也是一个月我们直接就把两期节目做出来了。实际上在这个背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评估的工作,我们会做很多的焦点访谈,通过很多机会去了解观众需求,当然也包括客户需求。
像《上班这点事》,是一个很典型的 TV2.0节目。我们所有的话题,《办公室孤儿》、《办公室小绵羊》、《我要加薪》、《明天上班穿什么》、《当上司动了我的奶酪》、《谁是最受女同事欢迎的男人》、《谁是最受男同事欢迎的女人》、《办公室恋情》等等,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是我们在网上征集来的。我们所有的话题体验者,大家都看到了,不管她长的漂亮不漂亮,他们都是从网上招募来的。曾经有天深夜有个导演接到一个电话,那人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被解雇了。当时我们导演说那好,过两天你就过来,谈谈你是怎么被解雇的,《上班这点事》有一期的话题果然就是《我被解雇了》。我在想,80后的人他不用你去说教,所以我我们10句话里面8句半是好玩的,说的是你的生活,营造的是一个氛围,告诉你咱们是一伙的,那还有一句到一句半是告诉你,你该怎么做,这个时候他特别容易接受,你直跟他讲他肯定不会干。时代在变化,受众群体也在变化,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变化,在细微的变化当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现在《上班这点事》经常出现在很多人的博客里,他会告诉你他看完《上班这点事》才睡觉。“上班它不过这点事儿,它不是生活全部的事”,这句话已经成为上海白领圈里最流行的话。当他很郁闷的时候、当他有些东西想不开的时候、当他或许患得患失的时候,那旁边的人就会劝你:不过就这点事,不是生活全部的事。然后这边这个一听就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曹启泰的口头禅。比如温喜庆,他是一个走在大街上你不会多看两眼的人,我认为这个节目不能走明星路线,它应该是白领自己的节目。所以在挑选嘉宾的时候,既不要太漂亮也不要太出挑,基本上是你办公桌旁边的那个人,就可以了。不过,他一定要健谈、要可乐。
有一次,我跟朋友吃饭,我说你们单位有没有特别好玩的人,他说什么叫好玩,我说如果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爱和他坐一起,爱逗乐的人。她说有啊,我们广告部有一个人,就这样的,一吃饭大家就会朝他那凑。第二天我跟导演说我说,你们打个电话到《第一财经日报》广告部,问问那儿谁最可乐。导演打完之后跟我说还真有那么一个人。我说你要他过来我们看一看。这人来了以后见我第一句话就说,“杨总啊,从昨天你们给我打电话我就一直琢磨一个事,你说我万一不小心火了可怎么办呀!”哈哈,我说就你了!来之前我在网上搜“上班这点事”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博客里写:哇,天哪,我今天在路上碰到温喜庆啦!他怎么怎么的。突然一下,他就变成了这个城市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白领明星。我们现在在做一个策划,叫做《上班这点事之职场变行记》。温喜庆现在只是一个职业角色,广告行业总监,那么温喜庆能不能做一回售货员,能不能做出租车司机,体验一下别人的职场生活。有体验才有可能更有得聊,更接近生活。
我再说栏目的创意,大家都知道栏目是频道的细胞。我们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单个栏目的创意,而是整个频道的创意。我们应该从栏目的创意往高处想频道的创意,再想广电的整个格局。频道就像是一个人,你要赋予他气质。他未必完美,但他一定是有个性的。他的受众一定是特别精准的,你不能让人群游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的节目没有一个精神背书,你只是为娱乐而娱乐,这肯定有问题。大家都说《波士堂》是娱乐节目,我不这么认为。它可能用了很多娱乐的元素,但如果你喜欢它仅仅是因为它娱乐的话,显然有比它更娱乐的节目,那你为什么不看,这说明它卖给你的不是娱乐,是它背后的东西。所以我们说轻松归轻松,深度不打折。大家都觉得企业家高不可攀,觉得他们亿万身价不能对他们随便质疑,在中国我相信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财经节目像《波士堂》这样锐利。我们并不能把每一位我们想请的企业家都能马上请过来,有些企业家是不敢来的,上这个节目的企业家需要勇气。
宗庆后选择《波士堂》作为他第一次面对电视媒体的发言,南存辉去年年底也是选择到《波士堂》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世界五百强里面中国最年轻的CEO卫哲,他加盟阿里巴巴,也是选择在我们的节目中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我觉得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如果是娱乐节目,他怎么会在关键时刻娱乐自己,选择一个不严肃的平台来发出自己严肃的声音。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觉得用这种方式既不会让自己尴尬也不会让大家觉得太过厚重吧。
总之,品牌的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看谁的声音高,看谁的收视率强。我觉得还是原创制胜。要找到自己的那一招,另僻蹊径,避开同质化竞争,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