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天地之秘:汉字的源流和奥秘

标签:
文化汉字六书五行测字 |
http://s8/mw690/001oh3T9zy6YDh7CN6v37&690
http://s6/mw690/001oh3T9zy6YDh7u4wB15&690
http://s7/mw690/001oh3T9zy6YDh7w79I86&690
http://s8/mw690/001oh3T9zy6YDh7xpJR87&690
http://s7/mw690/001oh3T9zy6YDh7yUM686&690
http://s7/mw690/001oh3T9zy6YDh7LwcS36&690
http://s1/mw690/001oh3T9zy6YDh7P0Hef0&690
http://s7/mw690/001oh3T9zy6YDh7TZOe76&690
http://s6/mw690/001oh3T9zy6YDh7Vdu5c5&690
http://s9/mw690/001oh3T9zy6YDh7NoQEa8&690
http://s11/mw690/001oh3T9zy6YDh80l0C9a&690
http://s9/mw690/001oh3T9zy6YDh7PWekd8&690
http://s16/mw690/001oh3T9zy6YDh83SZFcf&690
http://s2/mw690/001oh3T9zy6YDh7SWpb61&690
http://s4/mw690/001oh3T9zy6YDh7VEwbb3&690
http://s15/mw690/001oh3T9zy6YDh7X6Cq9e&690
http://s6/mw690/001oh3T9zy6YDh8bAA515&690
http://s14/mw690/001oh3T9zy6YDh8eM6pfd&690
http://s9/mw690/001oh3T9zy6YDh8gGXSc8&690
在当今世界上众多文字产生以前,数千年前产生了几种古老的文字,其中有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中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都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后都发展成为表意文字。随着历史的演变,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都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却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能绵延几千年,承担起汉文化载体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屡见不鲜,民族斗争也多次发生,汉字的生死存亡几次面临严重的挑战,但汉字却历经沧桑绵延不断,表现出了最强大的生命力。
一、仓颉传说与汉字起源
有人认为,在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反映客观世界。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由于不能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巧饰作伪的事也逐渐萌生了。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察。实际上八卦的卦爻与数有关,但八卦只不过是三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没有关系。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古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但结绳只能起到帮助回忆的作用,本身不可能独立地完整地记录事情,不具备文字的性质。刻契是在木版或竹片上刻些缺口或其他记号。木契上的简单刻划,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
在有关汉字来源的传说中,仓颉造字是最流行的。 [1]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颇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非常清楚。他抬头看见大上的月亮有时圆有时弯,低头看见地卜鸟兽的脚印各式各样,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惊动天地鬼神,鬼神惊吓得夜里哭叫。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汉族先人集体创造的结果。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代,是由于他作了搜集、整理、统一的工作。 [2]
3300年前,商朝留下的甲骨文字,是较为成熟的文字,说明在甲骨文宁形成之前,必然是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划、描画的符号,比较简单,大都是几何形符号,有的是象具体事物形象的符号。这些图画文字应该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3]
二、“六书”与造字之本
关于汉字的创作方法,古人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书”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周礼·地官·保氏》。后人有“三书说”、“新六书说”等。“三书”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4] 古人认为“六书”都是“造字之本”,其实可以称为“造字之本”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假借和转注的方法不能产生新型构造的汉字。 [5]
在各种造字方法中,象形是最古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构造出来的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汉字,是后来汉字造字的基础。 [6] 指事一般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会意通常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起来,形声字的多数形旁和很多声旁也是象形字。东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把实物的外形轮廓勾画出来,文字像实物的形状,以形表义,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么。如“龟”是乌龟的正面形象,“人”是人的侧面形象。象形只求“象物之形”,正写、侧写都可以。有的时候,不画实物的整体,只画具有特征的一部分,看的人也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例如“牛”字像牛头,“羊”字像羊头。有的时候,只有把连带的东西一起画出来,才知道画的是什么,如“齿”字连嘴一起画出来。有的象形字则以抽象化的象形形式形成,如草、木、禾、竹等字。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
“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象形”的方法只能造出有限的一些字来。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
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中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字,“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都是会意。会意法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中收会意字1167个。后世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也多用会意法,例如灶、尘、国、仁、弄等。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读音。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心理活动,“刃”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形声字有表声成分,造字方法又简单。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作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形声字因此大量产生。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是汉字的主要字形,除此以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
甲骨文最初发现于清末光绪年间。1899年,北京城里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病,他到处求医找药,后来延请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随即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有一味是医生经常用以涩精补肾的中药“龙骨”。王懿荣打发家人到一家明代开张的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抓药。家人买回药以后,王懿荣亲自开包一一审视,无意中发现药中的“龙骨”上刻有一种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 [7] 王懿荣平素喜好金石学,精通铜器铭文,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素养和造诣,这一偶然的发现,他立即悟觉此味“龙骨”决非一般药材,于是他又派人到药店查问“龙骨”的来源,并将药店里所有带字的“龙骨”全部买回。这一事情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尤其是研究历史的不少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人们才得知,北京城里几家著名的中药店,凡是“龙骨”这味药材的货源,几乎都是河南等地的药材经纪商贩运进京的。这些所谓的“龙骨”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种地时偶然发现的,农民们以为是中药“龙骨”,就卖给了当时的药材商贩。药贩们也一直把这些甲骨当中药“龙骨”来收购。后经王懿荣等学者的精心研究,初步断定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什么“龙骨”,上面刻画的歪歪扭扭的东西应当是比当时已知的各种古文字还要古老的一种文字。于是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们发现。因为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后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学者王国维进一步考证,安阳小屯一带即盘庚以来旧都。这样,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不仅对汉字学而且对商代历史和社会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吃中药吃出来的商代甲骨文也成为我国近百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8]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性强,象形字和会愈字居多,有些字笔画繁多。因为使用的工具是金属刀。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写.所以笔画细瘦,方折笔画居多,写法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异体很多。
四、字形的演变
如果说甲骨文是占卜文字,那么金文则是祭祀文字。金文是指殷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或“吉金文字”,此外,也称之为“钟鼎文”、“铜器铭文”。称之为“钟鼎文”,是由于这种文字主要铸刻在钟鼎上。古代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和日用器具等多种,一般分为礼器、乐器两大类,其中礼器以鼎的形式居多,乐器以钟的形式居多,故“钟鼎”便成了古青铜器的总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统称为“钟鼎文”。商周铭文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吉祥、勉励或庆功的话。金文是上承甲骨文、下开大小篆的一种字形结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所不同的是,文大多是用模子铸的,铸时先把字刻在模儿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粗壮、圆转,字的大小比较匀称。春秋时代的《齐侯钟》铸刻有铭文492字。
金文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称强,字体各有异同,统称之为古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字体叫做籀文,后又称之为大篆,字体比金文更为工整。秦时的石鼓文是为大篆的代表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下令全国统一文字,明确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字体。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字体较大篆省改,并淘汰了甲骨文、金文中众多的异体字。小篆字体笔画圆转流杨,较之大篆更为整齐。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泰山刻石等秦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字体就是小篆,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
秦时又产生了隶书。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称“古隶”,实际上就是小篆的一种潦草写法。小篆固然比它以前的文字简易。它那粗细一样、弯曲圆转的长线条还是很难书写。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政务繁忙,官府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应急求快,便采用手头字体,把小篆简化了,为“徒隶”们所用,‘隶书”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传说有个叫程邈的人,原来也在秦朝作官,因为一件事,被关进监狱,他在监狱里闲着没事就收集整理当时在隶人中流行的隶书,最后编成了一本书。秦始皇看了很高兴,就把他放出监狱。到了汉代,隶书才取代小篆而成为正式的书写体,这就是“汉隶”。秦隶唯求简易,汉隶讲求波势、美观、工整。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故后世称之为“隶变”。
汉初,又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草书字体形式较多,但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书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将汉字字体进一步简化的愿望,但由于草书字体较难辨认,因此,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楷书也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楷书改变了汉隶的波折之势和挑法,笔画平直匀称,字体明晰方正。由于楷书容易书写,便于辨认,字体规范,形成为真正的方块汉字,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因而成为一种通行的汉字。
五、汉字的构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塘上殿。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塘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9]
这个故事说明了汉字的字形特点。汉字的笔画就是构成汉字的书写线条。写字时,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线条,叫一笔或一画。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这些基本笔画,由于受位置和比例的限制,常有变形。绝大多数的汉字不止一画。写字时,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都有一定的顺序。写字时笔画的顺序,就叫笔顺。要写好字,还要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所谓间架结构,指的是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的搭配关系和组织原则。汉字繁多,千姿百态,笔画有多有少,偏旁各式各样,要把一定的笔画和偏旁纳进一个方形里,并使之匀称、美观,这就要求处理好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和偏旁的宽窄、大小、高低、疏密、斜止、争让、主次、向背等矛盾。这些矛盾处理好了,笔画和偏笔就能各得其所,整个字就会成为和谐完整的统一体。
写单体字时,要注意把握重心。所谓重心,就是支撑字的分量的中心点或中心线。重心找准了,安排笔画就有所遵循。掌握好重心,就易于把字写得端正平稳,避免偏瘫现象。有些字,其重心贯穿在一个字的中竖上,还有些字,其重心贯穿在撇捺交叉处,这些字的重心都容易确定。字形偏侧的字,只要掌握好重心,就能斜中取正。笔画要匀称,根据笔画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写字时做到比例均匀,笔画分明而各得其所。笔画匀称了,就给人一种端正稳重之感。
六、文字中的玄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下来就有一块玉,这是他的命根子。不料,有一次,这块玉不知怎么弄丢了,弄得贾府上下不安。为了找到这块宝玉,贾府管家林之孝就去大街上找那摆摊测字的刘铁嘴测字,结果拈得一个“赏”字。刘铁嘴说:“丢了东西不是?‘赏’字上头一个‘小’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说明这件东西嘴里放得,必是珠子宝石。并且‘赏’字下面是一个‘贝’字,拆开不成一个‘见’字,可不是不见了?因为上头有个‘当’字,快到当铺里去找。‘赏’字加‘人’字,就成了‘偿’字,只要找到当铺就有人,有了人便赎了来,可不是偿还了吗?” [10] 殊不知这块玉大有来头,却是那女蜗补天留下来的,如今俗缘已满,被一和尚押着遣回天界。直到后来才有人明白,原来是和尚捣的鬼。自称刘铁嘴的测字先生终究没有测对,那“赏”字拆开不正是“尚”和“贝”吗,不就是和尚拿走了宝玉么?
小说中刘铁嘴所用的就是测字。测字就是把字体拆开其偏旁点画,并参互其他字,加以离合发挥,以判断吉凶的方法。隋代称为“破字”,宋代称为“相字”。测字在古代和其他算命、看相一样,被称为方术、方技,为古代占卜法的一种。
在古代,文字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古时候的人们认为,文字是圣人创造的。古人还设想了仓颉造字的种种情景,把仓颉进一步加以神化,把仓颉当做圣人来顶礼膜拜之事一直延续着。在宋代,对仓颉的崇拜很盛行,一些书吏甚至把仓颉敬称为“苍王”,并用小木龛供奉,叫做“不动尊佛”。 [11]
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认为文字中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 [12] 通过解拆字形,可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在巫术中,巫医甚至以字符化灰代药。《指迷赋》中说:“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定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 [13] 不仅文字能预示祸福,文字的分合也会产生忌讳。画从心出,字与人的内心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从字中也可推测人的精神面貌及内心世界。汉朝文学家扬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 [14] 一个人的禀性善恶,都可以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中看出来。“心正则笔正,心乱则笔乱,笔正则万物咸安,笔乱则千灾竞起” [15] 。既然文字具有超人的神秘力量,那么一些人利用汉字及其离合来预测吉凶,则是很自然的事了。
同其他术数不一样的是,测字所依据的是汉字,其他术数形式,如星命、相术等在国外也有,测字所依据的汉字是方块字,是其他拼音文字的国家所没有的。因此,测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特殊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是表意、表形文字,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独体和复合体。独体不能再分,复合体则由一些独字依照某种形式组合而成。无论独体字还是复合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点、画等基本构件按照某种顺序和方式组成的。点画、部件之间可以分开、离合,从一个字的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部件也可以成为另外一个新字,一个字的某个部件和另一个字的某个部件相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如“皇”字的上半部与“帝”字的下半部就可以构成另外一个新字“帛”。同时,部件与部件、字与字之间,只是存在着微小的差别,如笔画的长短,某部件的位置不同,如“土”与“士”,两字只存在着细小的差别。一点和“大”字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如太、犬等。
由于汉字具有随意离合增减的特点,很早就出现了以字的离合解释字义的例子。《后汉书·蔡茂传》记载,蔡茂初在广汉时,梦见自己坐在太极殿上。殿上有一束三穗禾,蔡茂跳起来去取,只拿到了中间的一束,随即却又丢失了。事后就去问郭贺,郭贺说:大殿是官府的象征,殿上有禾,表明人臣要升官得禄,得其中穗,表明是中台之位。禾失合起来就是秩,虽然说是丢失了,实际上却是要升官。半月后果然如此。 [16]
七、“枼子格”的故事
测字术最早萌芽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据《北梦琐言》记载,唐朝宗室李暠想举事,欲召杨德辉从之,杨不知此去凶吉如何,就去问玉局观老道。老道要他在地上写几个字,杨就在地上写了“北千”两个字。老道把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乖”字,就断言说此去不吉。后来果然李暠被擒,而杨德辉幸免。还有一个故事说,唐太宗有一次曾问僧一行唐朝存国的年数,一行没有直接回答,只向太宗进献了“枼子格”。“枼子”分离开来就是“二十世李”,预言唐朝存国一共二十代。
北宋时期,测字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邵雍依据自己的“先天学”体系,撰成《五行六神员诀》等书,将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学说全都纳入测字术,并创“观梅”测字法。在神秘哲学的理论导向作用下,人们对文字的敬畏和崇拜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到处充满着文字迷信。两宋时产生了专门以相字为生的相士,南宋的谢石以测字得到宋徽宗宠信,他给公卿相字,每一字要一万钱。从军国大事到民间寻物等小事,都要去测字。如宋朝末年大旱,大臣讨论改元,开始拟为“大成”,神宗说不可,因为成字为一人负戈,不吉利。大臣又拟改“丰亨”,神宗又反对,因为“亨”字为子不成,最后才选定年号为“元丰”。从测字的本身来看,这时测字的一些方法已完全具备,如增笔法、减笔法、一字拆数字、数字合一字等。《永乐大典》载有《神机相字法》,一名《景齐字至理集》,为阴阳秘记释字神机之书,其作者景齐可能是两宋之间人。
唐宋以后,测字更为普遍,在民间尤其普及,对疾病、寻物、科考、六甲等事,均要占卜测字。测字也成为一些落魄文人糊口的生计。如《儒林外史》记载说:“王冕到了此处,盘费用尽了,只得租个小庵门面屋,卖卜测字,也画两张没骨的花卉贴在那里,卖与过往的人。”清初学者周亮工写过《字触》一书,辑录历代文献中的拆字事例,分部加以叙述。另外清朝程省曾著《测字秘牒》一书,总结前人经验,评论测字方法,他们两人都有丰富的测字实践。
八、离合增减测吉凶
分拆字形是测字的基础。分拆字形的基本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字形简单地拆开,一字分拆成两字或数个字。如把“春”字分拆成“三日人”,“解”字分拆成“牛角刀”。“干”分拆成“十一”,可以用来说明时间,如问寿,可以说还有十一年之寿;如问行人归期,可以说还有十一天回来;如问疾病的愈期,也可以说十一天内将好。测字中,有时候所写之字与要测之事并不是完全吻合,就需要加字或者笔画,使所写之字与要测之事联系起来,达到预测人事吉凶的目的。
还有一种加字测法,是借用旁人言语及万事万物,清代程省把这种测法称为“假借测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增加测法。如“立”字,逢人在旁则借为“位”,遇水在侧则借为“泣”,有女则为“妾”,得男则为“童”。为所写之字与要测之事协调、联系,有时候只需要所写字的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在测字中弃而不用,这种方法称为减笔法。减笔法不是到了非常时候不能滥用,即使在应当减的时候也只应该稍稍减一点。清代程省《测字秘牒》说:“减笔一法,非事之当而理之正,不可漫然用之也。凡当减时亦当略减方是。”不管偏旁笔画,也不管笔画先后次序,只要是不合拆字要求的,均可减去。如有人以“申”字问病,则将“申”字去掉上下两部分,变成“田”字,由此而附会到丹田上面去。
利用字的象形、谐音等来预测吉凶的测字方法称为“相似测法”。相似测法则是根据字的相似特征形成新的字,再据此去拆解。汉字有字形相似的特点,有些字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如土与士、此与北、此与比、毛与手、任与住、布与有、角与用、瞻与澹,这就为测字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宋代苏轼字子瞻,他被贬儋州,苏辙被贬雷州,黄鲁直被贬宜州,当时就有人说,这是因为“瞻”字似“儋”,由字下面像“田”,“直”字类似“宜”的缘故。还有测字术士拆解说,“儋“字从立人旁,立者,起立之意,苏子瞻恐怕要遇赦北还。“雷”字为雨在田中,承接上天之恩泽,也可能有赦还的希望;“宜”字为直,有盖棺之义,黄鲁直恐怕不会回来了。后来,苏子瞻遇赦而归,至毗陵而卒。苏子由赦回后在颖州养老,十余年后才死。而黄鲁直竟死在宜州。
清代程省《测字秘牒》中提到了对关测法。把某一字分成某字头、某字尾,好像门一样,关了则只见门,开了则可以任人出入。字也是这样,把一个字分开,就可以成为某字头、某字脚,如果把它们合起来,则还是原来的字,所以这种方法称为对关法。如帛为皇头帝足、伯为伸头缩尾、友为有头没尾、推为拦头截尾、彦为龙头彪尾、吝为交头合尾、找为拖头曳脚等。原字通过对关法,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测字者利用字的后一种意义为测字服务。对关测法深得测字相士推崇。
另外还有字义测法,根据字本身的意义及字所代表物的属性、性质来判断人事吉凶。还有字体测法,用毛笔书写,写出来的字的线条有粗细肥瘦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书写特征,可以此为根据来测字。汉字由点、画等部件构成,书写时,点、画等笔画有其不同的特征,测字中也将这些笔画特征附会以丰富的人事吉凶,用来辅助测字。测字中还有一些辅助的判断方法,从测字时的背景和书写工具等入手,结合其他一些禁忌理论,进行吉凶的综合判断。如写字的时候墨水不能断,否则主求测之人田土要散失。轮到求测者写字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如果没有,主人要破财。写字的时候,纸也不能破,“纸破须防不正人”。写字的过程中,如果听到喜鹊叫,预示此人将有喜事,如果听到乌鸦叫,则有灾祸临身。写字的时候解衣服,则主诸事可以解围,问题可以解决。写字的时候,如果爬来了蟢子,则是吉兆。
九、汉字中的五行
测字术也吸收了五行学说。就一个字而言,其中也包含五行格式,并依据五行的基本理论来推断吉凶。“横画连勾作土称,一挑一捺俱为金。撇长撇短皆为火,横直交加土最深,有直不斜方是木。”凡字中有直不偏不倚者才是木,假若上下左右没有依靠称作冷木,三横在一起称为湿木。“乙”形是木的另外一种形式,称为舟船木,用来占在水面上行事的吉凶。火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炎火,即一点与一撇紧紧相连。二为余火,余火像八字形,必须两笔完全相等长,如果其中捺长,则一撇为火,一捺作金。三为真火,就是四点不相连,如熊字下面的四点。横画连钩为土称,如果横画没有钩,直没有撇捺相辅,称为寒土。挑捺为金,但挑必须要尖锋,否则不是金。捺要下垂,否则也不能称金。目形称为囊金,三点水形为水中金,“几”形为“寒金”,“乂”形为“火中金”。水式有几种情况。点形称为雨露水,“川”字形也称为水,“日”字形称为无源之水,走之旁称为野水,“一”形称为土寒化水。
测字术也吸收六神理论,称为“六神笔法”。青龙主喜事,白虎主丧灾,朱雀主官司,勾陈主留连,螣蛇主妖怪,玄武主盗贼。六神都静,万事咸安,若六神有动,就要发生不测之事。六神在测字中的运用,是文字崇拜的深层表现。六神分别是表示不同方位的星宿名称,与字的笔画部件显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测字的理论著作流传下来比较完整的是清初程省著的《测字秘牒》。程省概括了测字的方法,先要明五行、六神、八卦等,其次要察明阴阳消长、刚柔进退之理,然后冲口而出,稍加解释即成。测字本来没有固定的方法,事有各种不同的事,字有多种多样的字,所以测字法是变化不定的,但是没有一定的规则,也是不行的。测字十法为装头、接脚、穿心、包笼、破解、添笔、减笔、对关、摘字、观梅。字从太极出,各具首尾,如果所问之事与所写之字还相差一定的距离,像神龙不露首一样,就可以在字的上面添几笔,再进行拆解,这种测字方法称为装头测法。接脚测法是添笔在字的下面。穿心测法指字的左右不动,只是从中间穿入数笔。这三种测法就是加笔法。包笼测法指字的全体不动,而另外将它全体包围,又成一字。破解测法就是将字体分开,从中加入数笔。摘字测法是选择字中的某一部分来测字。观梅测法是以字的象形来判断吉凶。
程省还借用传统的造字方法,归纳出“心易六法”,即象形测法、会意测法、假借测法、谐声测法、指事测法、转注测法,和观梅测法一样,这六种方法也不拆开字形,而只就整个字去测吉凶,或象形,或会意,或假借。
《测字秘牒》花了很多篇幅去谈字的取格方法。所谓取格,就是一个字写出来之后,要用一句话来对它作出基本判定的方法。它的具体用法就是先详其五行生克,次观其六神动静,如果五行相生,六神安静,则取吉格断之,反之则取凶格。判语要求出经入史,每一句话要说得有文采,有典故。《测字秘牒》最后一部分是“至理测法”,汇录了程省本人经历过的一些测字实例。
清人钱彩在《说岳全传》第六回讲了以个测字故事。宋高宗皇帝一日忽然扮做客商,叫秦桧改装作扮,到街上观民风,见一测字先生的招牌上写着“成都谢润夫触机测字”,于是请这位测字先生拆一个“春”字。测字先生说:“好一个春字,常言道春为一岁之首,足下决非常人。况万物皆春,包藏四时八节,请间尊官所问何事?”高宗回答:“终身好否?”测字先生说:“大富大贵,总不可言。但有一言:‘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若有姓秦的人,切不可相与他,恐害在他手内!”高宗拱手致谢,要秦桧也试拆一字。秦桧无奈,随手写一个“幽”字,测字先生说:“幽字虽有泰山之安,但中有两个‘丝’字缠住,只叫做‘双龙锁骨,尸体无存’,目下虽好,恐将来有凶。”秦桧回府,差家丁捉拿测字先生,而测字先生早已无影无踪。 [18]
[1]关于仓颉造字,战国时的文献有不少记载。《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沮诵、仓颉为黄帝左右史。”《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秦代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两汉有大量记载。东汉王充《论衡》:“仓颉四目,为黄帝史。”《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授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 《春秋·演孔图》:“仓颉四目,是谓并明。”
[2] 汉代许慎的说法接近文字产生发展的实际。文字是具有高度约定俗成性的符号体系,不可能由某个人创造完成。仓颉出现的时代,原始汉字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仓颉或者只是整理推广者。宋代罗泌《路史·辨史皇氏》云:“上古始制文字者,仓颉也。而无怀氏已刻徽号,伏羲已立书契,俱在炎、黄之前,岂得至黄帝而始制文字耶?”宋元之际文字学家戴侗在《六书故·六书通释》中说:“六书不必圣人作也。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名称不一,文字不通。圣人作者,命神瞽焉,协其名声,命史氏焉,同其文字,厘其烦慝,总其要归而已矣。夫文,声之象也,声,气之鸣也; 有其气则有其声,有其声则有其文; 声与文虽出于人,亦各其自然之征也。”
[3]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已经获得了有关汉字起源的大量新的资料。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象形文字符号等,证明汉字有6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而大汶口文化晚期大致相当于这样的时期,所以仓颉作书的传说可能也反映了一定的真实。人类在未有文字以前,似乎是要经过使用纹饰与符号的阶段,考古所见无数陶器符号,证明了这一点。可参考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8
[4]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说明。东汉郑玄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用郑众的说法:“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见许慎《说文解字》第31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许慎把造字方法、结构类型、用字方法都放到一个层次里,但在分析造字方法时,却只用了四种,没有转注和假借。南唐徐锴提出了“六书三耦说”,将“六书”分为三类:“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事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 转注则形事之别。然立字之始类于形声,而训释之义与假借为对。假借则一字数用,如行(茎)、行(杏)、行(杭)、行(沆);转注则一义数文,借如老者,直训老耳,分注则为耆为耋为耄为寿焉。凡六书为三耦也。”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210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7. 明代杨慎首倡“四体二用”观点,清代戴震明确提出“四体二用”说,实际是把六书分为了造字法和用字法两类,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中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见戴震《戴震集》第7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王筠《说文释例》:“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 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仓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见王筠《说文释例》第544页,北京: 中华书局,1998.
[6] 宋代郑樵《六书略》说:“象形指事,文也; 会意、谐声,字也; 假借,文、字具也; 象形、指事一也,象形别出为指事; 谐声、转注一也,谐声别出为转注; 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谐声。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可谐者,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见郑樵《六书略通志》第300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7.
[7]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者,除王懿荣外,也曾有过剃头匠、古董商等说法现”。 20世纪80年代又有王襄发现说。
[8]《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被认为是第一个确认甲骨文为商代文字的人。王懿荣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进行整理研究,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写了一首绝命词,服毒坠井而死,年56岁。王懿荣死后,王家为了还债,把他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转让给了他的好友刘鹗。1903 年,刘鹗从所藏甲骨中精选1058 片,石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胡适称赞这本书为研究甲骨文的“开路先锋”。在《铁云藏龟》中,刘鹗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论断。罗振玉在刘鹗家里第一次看到甲骨文,说:“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罗振玉《罗振玉校刊群书叙录》第17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经多方打听,罗振玉终于在1908年从古董商口中探知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1915年春亲赴安阳,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殷墟”。罗振玉集甲骨文单字用毛笔写成楹联,成为将甲骨文引入书法艺术的第一人。罗振玉曾将不识之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公诸于世,他说:“今日所不知者,异日或知之。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罗振玉《殷墟书契待问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5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王国维从几千个小片甲骨中找出属于同一版块的黏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读通的大段文字,用以考证上古历史,创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对照验证的二重证据法,将中国信史提前了 1000 多年。
[9] 参见李梵《汉字简史》第94-95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10]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一面林之孝家的进来说道:‘姑娘们大喜。林之孝测了字回来说,这玉是丢不了的,将来横竖有人送还来的。’众人听了,也都半信半疑,惟有袭人、麝月喜欢的了不得。探春便问:‘测的是什么字?’林之孝家的道:‘他的话多,奴才也学不上来,记得是拈了个赏人东西的“赏”字。那刘铁嘴也不问,便说:“丢了东西不是?”’李纨道:‘这就算好。’林之孝家的道:‘他还说,“赏”字上头一个“小”字,底下一个“口”字,这件东西很可嘴里放得,必是个珠子宝石。’众人听了,夸赞道:‘真是神仙!往下怎么说?’林之孝家的道:‘他说底下“贝”字,拆开不成一个“见”字,可不是“不见”了?因上头拆了“当”字,叫快到当铺里找去。“赏”字加一“人”字,可不是“偿”字?只要找着当铺就有人,有了人便赎了来,可不是偿还了吗。’众人道:‘既这么着,就先往左近找起,横竖几个当铺都找遍了,少不得就有了。咱们有了东西,再问人就容易了。’李纨道:‘只要东西,那怕不问人都使得。林嫂子,烦你就把测字的话快去告诉二奶奶,回了太太,先叫太太放心。就叫二奶奶快派人查去。’林家的答应了便走。”引自蔡义江《增评校注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7.
[11] 两汉时代开始对仓颉造字功用加以神化,如《淮南子》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 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刻,故夜哭也。”(高诱《淮南子注》第116-117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仓颉造字使得民风不纯,土地荒芜,上天为此雨粟赈饥,鬼害怕其罪恶被揭发,因而在夜里哭泣。对仓颉的神化,如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汉书·古今人表》把历史人物分为上中下三大类,每类又分上中下三级,仓颉被列入第三等上下智人之中。《隶释》引汉熹平六年《仓颉庙碑》:“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百姓作宪。”《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两汉谶纬之书《河图玉版》称“仓颉为帝",《春秋元命苞》说:“仓帝史皇氏,名颉。”仓颉被尊崇为圣人,进而为帝,彻底被神化了。至少在宋初祭祀仓颉已纳入朝廷祭祀活动了,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书吏祭拜仓圣。明官修地理总志《明一统志》记载各地所建仓颉庙。清范寅《越谚》记载:“仓颉菩萨,始制文字之神。
[12] 崇敬语言文字,认为它有超人的魔力,这叫做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尚不理解的情况下,人往往把语言文字同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联系起来,甚至误认为语言文字是祸福的根源。中国古代崇拜仓颉、崇拜汉字有深刻社会根源。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读书,先识字。秦统一天下,书同文,李斯作《仓颉篇》,首句为:“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无置。”在读书人看来,仓颉造字之功可与三光同辉,四序同步。唐张怀瓘《书断》:“夫仓颉者,独蕴圣心,启冥演幽,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灵,可与三光齐悬,四时终始。”见张彦远《法书要录》第124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13] 《古今图书集成·拆字数·指迷赋》,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
[14] 汪荣宝《法言义疏》第159-1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
[15] 刘光本、荣益译《梅花易数白话解·齐景至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6] 《后汉书》卷二六《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范晔《后汉书》第9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 周亮工所辑《字触》是一本有关文字故事的书,收录字谜、拆字、析字、风谣、谶语、梦卜等类故事。清代方文《字触序》:“‘六书’之妙,妙在会意,会意之妙,妙在合众体以成文,如‘止’、‘戈'为‘武’,‘力’、‘田’为‘男’。”“触者,随意所触,引而伸之,不必其字本义也……仁智异见,拟议无方,此会意之所以妙也?”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叁辑·贰拾肆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8] 《说岳全传》第61回《东窗下夫妻设计,风波亭父子归神》:“话说宋高宗皇帝,一日,忽然扮做客商模样,叫秦桧改装作伴,往临安城内私行闲耍。秦桧只得也扮做个伴当。私行出了朝门,各处走了一会,偶然来至龙吟庵门首,只见围着许多人在那里不知做什么。高宗同着秦桧挨进人丛里去一看,却是一个拆字先生,招牌上写着‘成都谢润夫触机测字’,撑着帐篷,摆张桌子,正在那里替人拆字。高宗站在桌边,看他拆字一回,觉得有文有理,遂上前坐下道:‘先生也与我拆个字。’谢石道:‘请书一字来。’高宗随手就写了一个‘春’字,递与谢石。谢石道:‘好个“春”字!常言道春为一岁首。足下决非常人。况万物皆春,包藏四时八节。请问尊官所问何事?’高宗道:‘终身好否?’谢石道:‘好,好,好!大富大贵,总不可言。但有一言:“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若有姓秦的人,切不可相与他,恐害在他手内!牢记,牢记!’高宗伸手向身边摸出一块银子,谢了先生,拱手立起,悄悄对秦桧道:‘贤卿也试拆一字。’秦桧无奈,随手写了一个‘幽’字,递与谢石。谢石道:‘这位尊官所问何事?’秦桧道:‘也是终身。’谢石道:‘“幽”字虽有泰山之安,但中间两个“丝”字缠住,只叫做双龙锁骨,尸体无存。目下虽好,恐后来年老齿坏,遇硬则衰,须要早寻退步方好。’秦桧道:‘领教了。’也送了些谢金,同着高宗去了。当时内中有认得的,说:‘你这先生字虽断得好,只是拆出祸来了!方才那头一个正是当今天子,第二十个便是秦丞相。你讲出这些言语,怎得就饶恕了你?’又有一人道:‘我们走开了罢!不要在此说是非,打在一网里!’众人听了,俱一哄而散。谢石想道:‘不好!’遂弃了帐篷,急忙的逃走去了。秦桧陪着高宗回进朝中,辞驾回府,即差家丁去拿那拆字的。家丁忙去拿时,早已不在。再往各处找寻,并无踪迹。一连缉拿了三四日不见影响,只得罢了。”引自钱彩、金丰《说岳全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