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远弗届的天道:《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精神》后记

(2015-11-27 22:28:46)
标签:

精神

天道

天理

天命

文化

分类: 逍遥游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决定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中出现最多的概念就是天,天道、天命、天理,等等。关于天人关系,中国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说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孔子、庄子等人的论述中就已出现天人合一的观点,但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西汉的董仲舒,董仲舒所说的“天人合一”包括“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几个方面的意思,最终目的是为君权天授和宗法等级制度寻找理论根据

在古代文化中,天首先指自然的天,自然的天有体有形,或谓天圆如盖,或谓天圆如伞,或曰天体如弹丸,或曰浑天如鸡子。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构成,阳气上升而为天,阴气流止便成地,由此化生万物。作为万物之一种,人之生由于气之聚,人之死由于气之散。人和天都是气所化,天人必然相通,相互之间有感应,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天人合一”的第一层含义。但在中国文化中,“天”更多地指形而上的天。形而上的天有着神秘的力量,个人的贫富、生死,人间社会的秩序,都被认为由天决定,甚至人的才华和品德都是天所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命。天命是冥冥中的神秘力量,无可逃遁,又不可确知,所以令人敬畏,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像颜回那样坦然接受天命。天命在宋代理学家那里被称为天理。儒家之外,墨家、道家都崇尚天命。道家所说的天道也就是天命,天道具有强大的权威,不可预知,人只能安时处顺。墨子认为天的神通和权威无远弗届,个人的命运掌握在天的赏罚之中,国家的命运也是如此。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中的指的就是这种形而上的天,有意志,有感情,冥冥中关注着人间善恶,根据道德律对人间进行奖惩,决定政权的更替。这是天人合一的第二层意思,也是最重要的意思。

“天人感应说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世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中国人对冥冥中的天命、天道存有敬畏之心。天命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卜筮、相面、风水、预测等方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影响直至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无法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古代中国人如此敬畏上天,认为天有意志情感,却一直没有产生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对应的人格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之天与形而上的天混为一体。中国文化的这种浑然一体的特点,是文化选择发展的结果。域外传来的宗教如佛教,很快被同化,所谓“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浑然的特点。

没有人格化的上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并非就没有敬畏之心。中国人唯一敬畏的就是天。天无远弗届,天无所不知,天无法欺骗,儒家所强调的慎独,其实就包含有无所逃于天的意思,所谓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最重要的还是天知。人内心的道德律,源于对冥冥中的天命的畏惧。“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人作出妥协。直至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仍极为有限,人类所能做的,只有顺从现已认识的宇宙规律即使是改造自然,也只能因势利导,要战胜自然,谈何容易?人类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是无能为力。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人类已经开始自食苦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化倡导“天人合一是有道理的。

所有这些,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点滴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炼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精神,必须对中国文化做整体观照。“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因为这一观念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中,而且贯穿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始终。儒家关注现实人生,探讨现实世界秩序的维持和重建问题,将现实社会的等级秩序称为人伦,认为人伦是天道的体现。道家更强调天道,关注个体的生存体验,关注内在的精神。道教将与天地同寿作为最高追求。天人感应被应用于世俗层面,就是对天命、人命的认识和预测。中医以阴阳五行说、气化说为理论基础,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腑脏生理,用来诊断、治理和处方用药。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传统节日的形成基于对天地自然的感知,大都和节气有关。汉字被古人认为揭天地之秘,在后世承担起了文化载体的功能。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实用功能外,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精神,既上应天象,体现了天道,又是人伦秩序的呈现。至于艺术,音乐是天地之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同自然之妙有,得自然之真谛;中国画追求一种游心于造化、融洽于自然的境界。

本书没有采用一般的文化史的写法,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对古代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论述,只能选取几个重要的方面,经济、科学等偏重物质技术的方面,本书中没有单章论述。本书中有的章节是在我以前写作的文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于本人学力所限,对中国古代文化理解的深度必然受限。书中很多地方借鉴了前辈学者的很多东西,即使是点滴新见,也是受前辈学者启发。书中引用参考了前辈学者和同辈学长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要对给过我帮助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我的导师叶君远先生、张俊先生,他们不仅在我读书期间给了我学业上的指导,在我工作之后继续给我指点。他们的宽厚仁和,他们的谆谆教导,我永难忘怀。感谢我的同学好友,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经常有灵感的触发。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的支持使我能够静下心来写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临沂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最后我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特别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李楠女士,她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为本书的完善倾注了心力,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201510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