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001oh3T9zy6KTTYoVeK56&690
http://s12/bmiddle/001oh3T9zy6KTTYr3jd7b&690
http://s11/bmiddle/001oh3T9zy6KTTYsFcu6a&690
大街上看到不少送花的,到了广场上,看到人山人海的,一问,说是举行七夕相亲大会,才知道大家在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
七夕源于上古时代星象学中的织女、牵牛星,《诗经》的《大东》篇就同时提到了织女和牵牛。阴历七月,银河南北横亘夜空,织女星升到天顶,织女三星中的大星光亮皎洁,此时暑气消而凉风起,女人开始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照着人间女子纺织劳作的明星于是被称为织女星,与纺织声相和鸣叫的莎鸡被称为纺织娘,蟋蟀称为促织。织女星之东偏南,银河的对岸,与织女星相对的是牵牛星,之所以名为牵牛,因八月仲秋,动物膘肥毛丰,可作祭祀牺牲,而此时牵牛星傍晚出现于南方。七月初,织女星升上天顶,牵牛星同时出现;七月过后,织女西斜,牵牛升至天顶,仍隔银河而对,似牵牛紧追织女,然中间永隔一水。织女为女,牵牛者为牛郎,一男一女,隔水相望,自然是相爱情侣,相望而不相聚,自然令人感伤同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象从此而来。
由星象到情爱故事的演化,在汉代即已完成,汉代古诗中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为何一水之隔而不得语?南北朝小说中说,天帝怜女儿织女独处,嫁给河西牵牛为妻,织女自此贪欢不归,天帝逼其归河东,只能一年一度相会。如此则河西牵牛亦为天上仙人,盈盈一水实无法阻隔其相会,令其分离的是天帝之令。汉魏时期,多有天女下凡与人间男子婚配的故事,其中一则讲到织女下凡帮助贫穷孝子董永,一旬织缣百匹助董永偿清债务,升天而别,从此天人永隔。此类故事被附会到了牵牛、织女故事上,于是牵牛变为人间牛郎。再到后来,又将男女相爱而为父母所阻的人间悲情附会其上,于是演化出西王母划银河拆散牛郎织女、喜鹊搭桥一年一会等等传说。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与七夕有关的风俗是乞巧,乞巧之说源于织女星与人间纺织女之关联。汉魏时即有女子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风俗。七月瓜果成熟,女子七夕聚会乞巧,常陈设瓜果祭祀牛女,于是又有织女主瓜果之说。七夕本与爱情无关,而初秋时节,秋风渐起,草木开始摇落,令人黯然,文人悲秋,游子少妇伤离别,不是谈情说爱的季节。然后世诗人反复咏叹,后世男女同情伤感的,还是牛、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星桥鹊驾,一年一见,欢情离恨尽在一宵中,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欢乐毕竟有限吧。初秋的阴雨于是被说成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后,分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伤心之泪。“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帝王妃嫔也在七夕山盟海誓。“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寂寞的宫女在七夕之夜瑶阶数流萤,三更看斗牛,倍感孤独凄凉。牛郎织女还能一年一会,世间男女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相见无期,离情别恨无穷尽,怅望不如牵牛星。何况鹊桥会云云,只是美好愿望,“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或许仙家喜欢别离吧,人间一周岁,天上只黄昏,一天一约会,感觉很滋润,离情别恨云云,都是世间人多想了。
如今交通便利,距离不是问题,两地恋或更增浪漫,父母媒妁很少再干涉爱情,横隔男女之间的银河是根深蒂固的世俗名利观念,在膨胀的物欲面前,感情显得异常脆弱。还有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虚荣,比如过度的自尊。想到前段时间看的电影《一天》,男女主人公在大学毕业的晚上邂逅相遇,相见恨晚,但出于过度的自尊,谁都不愿说出“爱”这个字。一夜过后,他们相约做朋友,约定每年7月15日相聚,见面谈生活谈理想,谈喜怒哀乐,一谈就是20年。历尽人生起伏之后,两人蓦然回首,最后才不得不承认,真爱、最爱的是对方。他们终于走到一起,可幸福刚刚开始,女主人公却因一场车祸而死去。有人因为虚荣而结合,有人因为自尊而没有结合,二者都是悲剧。没有真正的爱情,即使没有了银河,男女也会自己造一条比银河更难跨越的障碍。
经常听见有人背诵秦观的《鹊桥仙》词,说什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却认为,即使两情久长,还是朝朝暮暮的好。如果人能活千年万年,别说一年一聚,十年一聚也没啥,问题是人生短暂,红颜易衰,怎经得起消磨等待?再伟大的爱情,也经受不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即使是神仙眷属,金风玉露才相逢,还是不如世间儿女的平平淡淡朝朝暮暮。
加载中,请稍候......